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282章千古諫臣魏征
建立在隋朝末年亂世廢墟之上的唐朝,唐太宗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一改往日民生凋敝的社會亂象,轉而開創了一個河清海晏的貞觀之治盛世。
而這個盛世的開創不僅僅是唐太宗李世民一個人的功勞,這個盛世的來臨離不開貞觀一朝的那些治世能臣。
可以說唐朝在經濟、政治、文化以及軍事等方麵所取得的輝煌的成就,離不開那些在朝堂之上不斷為唐太宗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官吏。
而在這些著名的貞觀臣子中,有一個人與其他人均不同。
他既不會對唐太宗阿諛奉承,更不會在朝堂拉幫結派,死後唐太宗還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
他就是魏征,唐太宗貞觀盛世的重要開創者之一。
“公元580年,魏征出生於巨鹿郡曲陽縣,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魏征的父親魏長賢,早年在北齊朝廷擔任官職,後因上書譏諷朝政被貶為縣令。”
“魏征年少時父親便去世,因不善經營家中產業,家道中落,出家為道士。”
“雖落魄潦倒,但魏征胸有大誌一心向學。”
“公元621年,李世民帶兵攻打竇建德,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
太宗和魏征屬於亦師亦友,兩者相互成就。
為了實現國富民強,太平盛世的願望,迫切需要有才能的朝臣,幫助太宗改過自新指導他大有作為。
“當時李密原來的部下徐世勣仍占據著大片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舉棋不定不知何從。”
李隆基魏征,天下第一諍臣,太宗亦師亦友的良臣。
“魏征對李密的長史鄭頲獻策稱,李密雖多次勝利但損兵折將過多。”
太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諫臣,才能時刻警醒自己,不至於犯下大錯,這是讓他最羨慕的地方。
“竇建德仰慕魏征的才能,又拜其為起居舍人。”
“一年後,王世充轉攻洛口,被李密擊敗。”
此後曆朝曆代的名臣眾多,但魏征這樣的諫臣僅此一人。
“長史鄭頲不以為然,認為是老生常談。”
“瓦崗沒有府庫,將士們有功而無賞影響作戰士氣。”
“不如加固深溝高壘與之相持,待敵人糧儘,便可不戰而退,才是取勝之道。”
“而且東都的糧食用儘,王世充無計可施會決一死戰,便不與其交戰。”
魏征之後,再無諫臣,成為空前絕後的名臣。
太宗與魏征之間的故事傳為美談,成為君臣肝膽相照的象征。
“公元626年,李世民取得玄武門政變的勝利。”
“魏征見秦王李世民功勳見長,勸說李建成應儘早鞏固太子之位,並積極為他出謀劃策。”
並敢於堅持原則,直到太宗屈服。
他要是也能有魏征這樣敢於直諫的良臣,安史之亂怎麼也不會發生。
“當時劉黑闥作亂山東,李元吉鎮壓失敗。”
“李勣收到文書後便決意歸唐,並開倉運糧,接濟淮安王李神通。”
引經據典,督促太宗輕徭薄賦,興文抑武,節儉勤政。
“武德五年十二月,李建成前往山東,采用魏征的建議。”
“改用招撫政策瓦解了農民起義軍,取得了勝利,並結交了山東豪傑,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他喜好讀書,涉獵廣泛,見天下大亂,最喜歡縱橫之說。”
“魏征便隨之歸降李唐,但未得重用。”
“公元617年,武陽郡丞元寶藏起義響應瓦崗李密,召魏征為官掌管文書記錄。”
因此,太宗和魏征君臣一心,肝膽相照,相互成就,成為曆史佳話。
“之後,竇建德率軍攻打黎陽,魏征、李神通、李勣等人都被俘獲。”
“竇建德就擒後,魏征也隨著到了長安二次歸唐。”
“魏征隨後獻上十條密策以壯大瓦崗,李密雖稱奇卻沒有采用。”
魏征曾多次勸諫太宗,直言不諱,規勸太宗以堯舜為榜樣,以秦、隋朝的暴政為借鑒。
“魏征寫出與徐世勣書勸導徐世勣應審時度勢,避免錯過成大事的時機。”
“魏征建議太子李建成請戰立功,同時可結交山東豪傑,使其地位更加穩固。”
太宗雄才大略,心胸寬廣開闊,具有容人之量,重要的是賞識重用人才。
“沒有采用魏征的計策,李密輕率出戰,遭到慘敗。”
“魏征卻稱這是奇謀深策,拂袖離去。”
“李密每次收到元寶藏的文書總是稱讚,聽聞是魏征所寫,便召見魏征為元帥府文學參軍。”
“隱太子李建成聽聞魏征的聲名,便將其納入麾下,掌管圖書經籍,禮遇厚待。”
魏征正是這樣的人才,而且直言敢諫,不避鋒芒,為國為君分憂。
“李世民問魏征為何要離間兄弟,魏征答先太子若是聽他的,必無今日之禍。”
“李世民聽罷,器重他的耿直,又素來看重他的才能,便接納並禮遇魏征。”
“當時河北州縣局麵混亂亂黨叢生,魏征及時提醒李世民。”
“李世民便派魏征前往安揖河北穩定局麵,遇事可酌情處理。”
“魏征在磁州遇到舊太子手下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押解回京,魏征對副使稱。”
“如果釋放了二人,人們便會相信朝廷發布的詔令是算數的,必然對民心安定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仍聽憑將兩人押送京師,則隻能說明朝廷說話並不算數,必將失信於民,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應以國家大計為上,主上以國士的禮相待,便應以國士的擔當來報答知遇之恩。”
“隨即命人釋放他們,免除其罪責,使朝廷信譽的感召遠達天下。”
“李世民非常滿意,魏征最終也圓滿完成了安撫山東河北的任務。”
“經此一事,李世民對魏征愈發器重,經常傳召他入內商談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征有經國之才,性情耿直不屈不撓,李世民對他的諫言都欣然接受。”
“魏征也欣喜於李世民的信任,對李世民知無不言,儘顯其才能無所隱瞞。”
“魏征所諫二百餘事都說到李世民心坎上了,李世民也都理解他是誠心誠意為了國家好。”
李世民要是沒有魏征此等諍臣良臣,朕還不知道會犯多少過錯。
一個人身居高位,就容易意識不到自己的過錯,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能夠站出來勸諫。
而魏征正是這樣的臣子,他都已經記不清魏征多少次指出他的過錯了。
還記得貞觀元年的時候,他要派人征兵。
大臣上奏隻要是身材魁梧壯實的男子,哪怕不滿十八歲,也可以一並征兵。
他自然是同意的,可魏征卻堅決反對,不肯簽署律令。
他那時非常生氣,責怪魏征太過固執。
魁梧壯實的男子,都是那些奸民虛報年齡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們沒什麼害處。
但魏征則認為軍隊在於治理得法,而不在於人數眾多。
征召身體壯健的男子,用正確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無敵於天下,沒必要多征年幼之人。
隨後魏征話鋒一轉,直截了當的指出了他的過錯。
他以誠信治理天下,想要讓臣子和百姓均沒有欺詐行為。
但魏征指責他即位沒多久,卻已經多次失信了。
原來他剛即位時,就下詔說過百姓拖欠官家的財物,一律免除。
可有關部門認為拖欠秦王府的財物,不屬於官家財物,仍舊征求索取。
他由秦王升為天子,秦王府的財物理應也是官家之物。
還有他下令關中地區免收二年的租錢,關外地區免除徭役一年。
不久又有敕令,已納稅和已服徭役的,從下一年開始免除。
如果退還已納稅物之後,又重新征回,這樣百姓不能沒有責怪之意。
現在是既征收租錢,又指派為兵員,還談什麼從下一年開始免除徭役。
另外與他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員,日常公務都委托他們辦理。
至於征點兵員,卻懷疑他們使詐,這並不是以誠信為治國之道。
也正是因為魏征的這些諫言,他才明白自己之前的過錯。
他以前認為魏征比較固執,懷疑魏征不通達政務。
在魏征指出過錯後,他才發現魏征議論國家大政方針,確實都切中要害。
朝廷政令不講信用,則百姓不知道怎麼辦,國家就不能得到治理。
“貞觀元年十一月,嶺南部落首領馮盎、談殿等人互相爭鬥,很久沒有入朝。”
“各地方州府前後十幾次奏稱馮盎謀反,李世民命人征發江嶺數十州兵馬大舉討伐。”
“魏征勸諫李世民,中原剛平定,嶺南遙遠地勢險惡,有瘴氣瘟疫,不可駐紮大部隊。”
“且馮盎反叛的情狀還未形成,不宜興師動眾。”
“李世民疑惑上奏馮盎謀反者絡繹不絕,為何說反叛的情況還沒有形成。”
“魏征解釋馮盎若反叛,必然分兵幾路占據險要之地,攻掠鄰近州縣。”
“現告發其謀反已有幾年了,而馮氏兵馬還沒出境,這明顯沒有反叛的跡象。”
“各州府既然懷疑馮氏謀反,陛下又不派使臣前去安撫,馮氏怕死,所以不敢來朝廷。”
“若陛下派使臣向他示以誠意,馮氏欣喜能免於禍患,便可不用勞動軍隊使他順從。”
“隨後李世民派官員持旌節往嶺南慰問馮盎,馮盎則讓他的兒子馮智戴隨著使臣返回朝廷。”
“李世民稱讚魏征隻建議派遣一個使者,嶺南就得以安定,勝過十萬大軍的作用。”
“貞觀二年十月,交州都督李壽因貪汙犯罪。”
“李世民認為瀛州刺史文武全才,廉潔奉公,便征召入朝,命令鎮撫交趾郡。”
“瀛州刺史原本同意了,不久又後悔,以舊病複發推辭。”
“李世民讓杜如晦傳旨於瀛州刺史望他諾守信用,但瀛州刺史執意辭退。”
“李世民再次召見他,曉以道理,瀛州刺史仍拒不從命。”
“李世民勃然大怒,倘若天子不能發號施令,如何治理國家。”
“便下令將瀛州刺史斬於朝堂之上,不久又後悔。”
李治多虧了魏征的直言納諫,父皇才能夠幡然醒悟,為大臣平冤昭雪。
因為瀛州刺史盧祖尚不願意上任,父皇一氣之下就處死了盧祖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