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兵家的鼻祖則是孫子。
孫子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它是中**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曆史遺產。
他編寫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是我國曆代帝王將相所推崇研讀的軍事經典。
在這部兵書中,孫武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軍事觀點。
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至今仍為世人經常引用,成了千百年來軍事家的座右銘。
孫子兵法中的軍事理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不僅在國內影響力巨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麵,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孫武的祖先叫媯gui完,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
“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
“齊桓公早就聽說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於是任命他負責管理百工之事。”
“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
“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
“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的嘉獎。”
“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
“在吳國的都城姑蘇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
“後來,孫子結識了伍子胥。”
“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
“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
“經過伍子胥七次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
“孫子采取迂回奔襲、出奇製勝的戰法,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彆山,長驅深入楚境千裡,重創楚軍。”
“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
“伐楚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漸漸走向衰落。”
“而吳國則聲威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
嬴政:孫武出生在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裡,也難怪能編寫出孫子兵法這樣的軍事巨著。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媯滿。
媯滿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官員。
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拱衛周王室。
薑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媯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地。
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
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稱陳厲公。
多年後,陳桓公的兒子又殺死了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莊公。
陳莊公在位多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
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之後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
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
公子媯完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
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媯完決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麼地方,媯完早就有了打算。
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
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
媯完目睹了這一切,於是毅然來到齊國。
媯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
而且媯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
媯完謙遜地謝絕了,齊桓公就讓他負責手工製造一事。
媯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
有一次媯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
齊桓公想要點上燈繼續喝,但媯完以隻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為由拒絕了。
媯完的這種做法,很好的體現了媯完講仁守義。
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
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
由於媯完出色的工作和絕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
媯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
田完後來娶齊國貴族之女為妻,家世逐漸興旺起來,成為齊國的望族。
田完的後人田無宇繼承家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窮,受到齊莊公的器重,官至大夫。
田無宇的兒子田書在齊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齊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
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在齊景公朝中為卿。
田無宇、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而孫武就出生於這樣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能有之後的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薑太公的用兵史實。”
“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孫武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於是孫武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麵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
“接著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
“後來,內亂日甚一日。”
“齊國王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
“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
“於是,孫武認定吳國是他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理想之地。”
“齊景公三十一年,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
“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彆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
“闔閭即位三年,吳國國內穩定,軍隊精悍,向西進兵征伐楚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方能取勝。”
“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乾,稱讚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
“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隱居著書。”
“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作為。”
“伍子胥反複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七次,最終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著剛寫完的孫子兵法進見吳王,吳王看完兵法後嘖嘖稱好。”
“但忽然產生一個念頭,兵法頭頭是道,是否真適合於實際的戰爭呢?”
“孫武能寫兵法,但從沒有帶兵出戰,又怎樣才能證明他並不隻是實際的紙上談兵呢?”
“吳王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用宮女來演練。”
“於是,吳王下令將宮中美女180名召到宮後的練兵場,交給孫武去演練。”
“孫武把180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她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
“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分派已定,孫武站在指揮台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
“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準。”
“安排就緒,孫武便擊鼓發令。”
“然而儘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
“她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
“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美姬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
“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有度,摸爬滾打,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
“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於是托辭不來。”
“孫武便親見闔閭,對斬殺兩位美姬的行為解釋一番。”
“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
“對士卒一定要威嚴,隻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製勝。”
“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
“通過孫武的嚴格訓練,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曹操:我看了那麼多兵書戰策,孫武的孫子兵法是最印象深刻的。
孫子兵法是中華曆史上最早的兵書,被譽為兵學聖典。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本軍事著作,它背後蘊含的思想和理念,對如今的政治和軍事都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這才是他依然要學習孫子兵法的原因。
比如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
之所以說百戰百勝不好,是因為如果戰爭的目的就是戰勝對方。
那我們的視野就會局限在如何贏得戰爭上,而忘記了戰爭的本質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戰爭。
戰爭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本身。
春秋時期,吳**隊大敗楚軍,占領了楚國都城,孫武也因此一戰成名。
但孫子兵法在春秋時期並不出名,孫子兵法是在之後的戰國才開始流傳開來的,並逐漸成為了曆代帝王將相必讀經典,很多曆史名人都對它有極高的評價。
孫子兵法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影響至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曆史上非常多人曾經給它注釋。
他也如此,由於世人並不掌握孫武的思想本質,所以他寫了注解。
這些注釋對於後人研究、理解和推廣孫子兵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很多人對孫子兵法有誤解,以為是一本蘊含了很多奇謀詭計的秘笈,讀了它就可以無往不利。
但其實孫子兵法中講的很多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可能正是因為看起來太簡單了,以至於世人總覺得其中還有什麼秘密沒有被發現。
但正所謂大道至簡,簡單的道理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智慧。
“公元前512年,闔閭、伍了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國的屬國鐘吾國、舒國。”
“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國國度。”
“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勸誡吳王闔閭。”
“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鐘吾國可比。”
“我軍已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
“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
“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回國。”
“伍子胥也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吳王獻策。”
“人馬疲勞,不宜遠征。”
“不過,我們吳軍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困。”
“於是伍子胥與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疲困楚人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
“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
“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
“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
“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連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虛空,楚人紛紛叛離。”
“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國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吳軍因此有了伐楚的借口。”
“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三萬精兵,乘坐戰船,直趨蔡國與楚國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