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初唐四傑之一,是他的出現,讓詩壇從齊梁浮豔纖弱的詩風發生轉變。
讓局限的宮庭詩拓寬到市井,讓狹小的台閣詩向山川邊塞蔓延。
總之他讓唐詩拓寬了題材,給詩賦予新的生命。
他的諸多革新意識對我國詩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便是楊炯。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四人,都是在少年時就顯現出了非凡的才華。
可謂年少而才高,同時也擁有了很高的名氣。
但他們在步入仕途之後卻又多沉寂下僚,壯誌難酬。
相對於初唐四傑中的其他三位來說,楊炯性格沉靜,他的一生也相對平順。
“公元650年,楊炯在陝西華陰出生。”
“他的祖輩,自漢代以來到唐朝出過不少的重臣,還有不少的文學名和後妃。”
“雖然他的祖父和父親均未做官,但是先祖所留下來的榮耀,讓整個家族有著文武雙全的家風。”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將來也一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還有著神童光環的加持,他自幼就有著出眾的文采,幼年時聰穎博學。”
“所以在他10歲的時候,就因為當時的神童舉製度,成為了弘文館待製。”
“當時的弘文館就類似於現在的圖書館,不過它可是國家級彆的,進入弘文館以後的工作。”
“一是對書籍進行整理收藏,二是等待皇帝的詔命,隨時成為皇帝的顧問。”
“雖然看起來隻是一個虛職,但是能在彆人都苦讀的時候。”
“就已經能夠入朝廷為官,還能夠用薪水養活自己,足以比彆人優秀了不少。”
“隻是他初入弘文館的時候,因為年紀太小。”
“所以對真正的官職並無具體概念,以為進了朝廷就能當官。”
“所以他這份待製的工作,一乾就是16年。”
“十歲入宮的神童,轉眼間就已經到了27歲。”
“這十幾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又讀了20多萬卷藏書。”
“讓他的學識與見地也一同增長,另外他也有著更多的焦慮。”
“因為這個時候的他,不能再享受眼前的這份安逸,他必須著眼於他真正的人生。”
“如若隻是一直在弘文館消磨時間,那麼終其一生,他都要默默無聞。”
“隻可惜他懷才不遇,每日鬱悶的他,就在弘文館裡寫下了那篇《青苔賦》,來表達心中的憂鬱之情。”
“在公元676年,已經快30歲的楊炯。”
“就去參加了當時的京應舉製,獲得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
“雖然也隻是一個校對典籍的九品小官,他的仕途也終於在這時候迎來了一點較為光明的前途,畢竟很多文人的組織裡都是從這個位置上開啟的。”
“隻是入職校書郎以後,他心中依然不滿。”
“一是他自己的學識遠超於這份工作,二是因為他奮鬥了30多年,卻仍然隻做了一個九品小官。”
嶽飛:楊炯的詩剛健豪邁,蕩氣回腸,具備革新意識。
楊炯與其他三位初唐四傑相比,他的一生坎坷並不多,所奔波的地方也很少。
其文名甚佳,渴望建功立業,以施展遠大抱負。
但一生沉浮於一線小官,終生沒有實現安邦濟世的夙願。
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王朝下,身具大才華,但無處施展,不禁讓人歎息。
楊炯存世詩作僅34首,五言詩28首,沒有一首七言詩。
但題材很廣,邊塞風情、山山水水、生活瑣碎、個人理想與抱負等等應有儘有。
他的詩中也囊括人際交往信息,交往的人中包括達官顯貴,也有懷才不遇的青年才俊,還有參加宴會時的成員,或有登高同遊的友人。
他們以文會友,相互切磋,詩歌就是他個人真實經曆,間接體現出當時文人的人情往來。
關於送彆主題的詩占比較大,內容多與同僚間往來較多,與他交往的同僚均是地位、身份、興趣愛好相近的人。
尤其與另一位初唐四傑之一王勃交往最近,與同在宮中為官的宋之問也有較密的交往。
不論身份如何,楊炯以誠相待,關係融洽。
可以見得楊炯對待友人是十分重情誼的,又可以反襯出詩人性格。
雖然楊炯的足跡未到關外,其邊塞詩也並非其親身體驗。
但在對外擴張,抵抗外族的大環境下。
不論達官貴人還是文人墨客,都飽含激情和勇氣。
對於年少氣高的楊炯來說,他會選擇充滿激情的文字描寫戰爭,歌頌戰士,以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壯誌。
他的邊塞詩激昂澎湃,辭情激蕩,對於後輩兩位邊塞詩名家高適、岑參產生影響深遠。
紀行感懷詩,是詩人遊曆、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描寫環境、風物以抒發情感。
楊炯的這類詩,題材和空間較廣,見到景物聯想起曆史人物、事件。
從而詠歎曆史、感慨興衰、寄托哀思等,屢有千古佳句。
與澎湃的邊塞詩相比,這類詩更顯沉鬱。
因為長期身居小官職,見景生情,抒發憤懣不平氣。
酬答唱和詩,能夠體現出楊炯宴飲交遊的生活,這類詩現存十首。
因身份、地位和場景不同,辭藻使用也有所差異化。
總體來說,這類詩辭藻較為典麗,某種程度下改善了拙實古樸的刻板僵化風格,風格更加靈活和歡悅。
再有,雖然題材以宴會上之作為主,但內涵與情感依然可以窺探出楊炯奮然進取的用世精神。
雖然存世隻有三十餘首詩,但楊炯的詩是具備很大成就。
他的詩剛健豪邁,一掃當時纖弱文風。
他的詩又涵蓋直飛衝天的理想,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態清晰可見。
他雖然沒有經曆過戰爭,但其邊塞詩是文人墨客在一個積極進取、對外擴張的背景下,共同心理情懷的體現。
他的詩內容觸碰到市井,讓題材更加闊達,內容可以讓百姓所接受,給人親切之感。
總之,作為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詩具有革新意識,對李唐詩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的詩以豪邁著稱,用心去體會,能夠感受到詩人的真性情。
“心中的不滿與怨憤又無法傾訴,隻能夠寫在文章中,所以他創作了一篇《渾天賦》。”
“字裡行間中,都透露著他的不平與憤懣,隻能夠用觀星象的方式來思考人生。”
“儘管他在朝廷中不被重視,但是他心中卻也裝著遠大誌向。”
“在他30多歲的時候,唐朝的邊境總是有吐蕃、突厥等異族侵犯,邊關一直傳來急報。”
“他也有著愛國激情,隻可惜他是一介書生。”
“不能像那些出征將士一樣,前往邊塞奮勇殺敵。”
“所以便寫下了一首以樂府舊題為名得《從軍行》,全詩僅有40個字。”
“但是最後一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卻打響了了唐朝邊塞詩的第一槍。”
“楊炯雖然是一個遠在京城的文人,卻有著不屬於將士的豪情壯誌。”
“在校書郎的位置上坐了5年之久,他終於有了升官的機會。”
“公元681年的時候,他以一篇冕服製度的重新議定的文章,終於讓他的才華得以顯現。”
“經過中書侍郎的推薦,他終於晉升成為了崇文館的學士。”
“時隔一年,已經33歲的楊炯,又被當時的太子李顯,提拔至弘文館學士。”
“這是一個有實權的正七品官職,雖然聽起來沒有其他官職有威懾力。”
“但是這也意味著,他有可能在未來的時候成為皇帝身邊的肱骨之臣。”
“在東宮的這幾年,他的文筆也更顯赫。”
“一時間前來求文的人絡繹不絕,而他的大多作品都處於這個時候。”
“經過了20多年的鬱鬱不平,他那顆在仕途上沉寂多年的心。”
“終於變得更加鮮活一些,所寫的文章也都帶著喜悅之情。”
“當時為了感謝中書侍郎薛元超對自己的提拔與賞識,他做了一篇著名的《庭菊賦》。”
“以讚譽薛元超如同菊花一樣,高潔淡雅的品質。”
“這本是一段極為美好的時光,有貴人相助,又得太子賞識。”
“隻可惜他的仕途順利,隻過了兩年之久。”
“在公元684年9月份的時候,他因為連坐罪而被貶謫。”
“唐永淳三年,楊炯的堂兄楊神讓,當時就在揚州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
蘇軾:楊炯出生在當時頗具名望的楊家,祖上是弘農楊氏一族,人才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