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貪崇禎!
崇禎九年,白蓮教起義軍在洪承疇,孫傳庭的聯合鎮壓之下,最終被壓縮到東昌府一隅之地。仍舊負隅頑抗的首領於弘誌遭到手下背刺,走上了和徐鴻儒一樣的道路,死於親信之手。隨後東昌府城門大開,起義軍向洪承疇投降。
然而洪承疇並未接受起義軍的投降,而是在進入東昌府後揮軍屠城。全城近十萬白蓮教眾被屠殺殆儘,其心之狠,手段之辣可見一斑。然而事後洪承疇卻開心不起來,曾私下抱怨說
“他殺了那麼多人,為啥屠夫的稱號不是他而是孫傳庭…”
孫傳庭也開心不起來,曾私下抱怨說
“洪承疇殺了那麼多人,為啥屠夫的稱號不是他而是自己…”
…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朱由檢的鐵血手段之下,山西,河南,山東,順天,淮揚等地相繼完成攤丁入畝,新政終於成功,開始全境推廣高產糧種。
同年五月,朱由檢下發詔令,宣布取消遼餉,百姓無不歡呼雀躍,高呼萬歲。
而相對於外麵的一片歡呼之聲,此時袁府之中則是滿園縞素,嗚咽聲一片。禮部的人已經來了,就等著袁可立咽氣他們就開工。
說來也慘,現在的禮部,不但成了清的不能再清的清水衙門,地位也是一落千丈,婚喪嫁娶,迎來送往成了禮部官員的主要工作。這幾年下來,以梁廷棟為首的禮部官員做的都是殯葬一條龍服務,不過好在他們服務的對象都是大戶人家,事後多少會塞一點紅包給他們,總算是讓禮部一眾人有了點心裡安慰…
房間之內,袁樞身著孝服,跪在袁可立床前,低聲嗚咽
“爹啊…您再堅持一下,陛下他馬上就到了。”
袁可立滿臉皺紋,行將就木,看著跪在床前的袁樞,呢喃道
“人都有這麼一天,爹恐怕是等不到陛下了…”
袁可立膝行幾步,眼淚不爭氣的流了下來,說道
“爹啊,您彆這麼說,人定勝天,您一定能堅持住的…”
然而,此時的袁可立,已然來到了生命儘頭。隻見袁可立臉色逐漸變的紅潤起來,人仿佛又有了力氣,坐了起來說道
“兒啊,爹到時候了。爹死後,袁家門楣就要靠你撐起來了,望你能侍候好你母親,善待妻兒仆役…陛下乃是中興之主,你要忠心輔佐他…”
袁可立此時就像一個嘮叨的長舌婦,不斷地安排著家中瑣事,場中眾人心知這是老爺子回光返照了,一個個都拚命的點頭,卻不敢出聲打擾。忽然,就見袁可立遙望遼東方向歎息道
“韃虜未滅,半道崩殂,於心不甘啊…不甘啊…”
說到這裡,聲音戛然而止,隻見其雙眼圓睜,仍舊遙望北方。崇禎九年五月,軍部大都督,上柱國,帝師袁可立卒。
朱由檢緊趕慢趕,還是沒有見到袁可立最後一麵。到達袁府的時候,整個袁府哭聲一片,禮部的人已經將老爺子入了棺,設了靈堂。朱由檢見狀扶棺痛哭,悲痛欲絕。
袁可立的身後事與徐光啟一樣,朱由檢執弟子禮為其送葬,在英烈祠外塑袁可立像,樹碑立傳,隨後入英烈祠,配享太廟,並在袁府前街衢之中修東西過街二石坊,左曰“三世司馬”,右曰“國之柱石”。
後來,大明逐漸流傳出一句話,文不過徐,武不過袁。由此可見,袁可立,徐光啟在文武官之中的地位之崇高。
隨後,朱由檢按照袁可立遺願,晉升李信為軍部首席大都督,掌軍部事,上柱國秦良玉輔之。晉升趙率教為昭武將軍,孫傳庭為建威將軍,張曉為龍虎將軍,鄭芝龍為定國將軍,孫國禎為昭勇將軍,滿桂為昭毅將軍,至此,朱由檢徹底將軍部三品以上武職補全,其餘職位皆按軍功由各軍之中提拔補足。
至於成國公,朱由檢則在係統之外給他另外起了一個名號安置,名為奮威將軍(無品級),就讓他在陝西慢慢玩去。
崇禎九年十月,軍部調洪承疇率部入河南,協同馬祥麟,張世澤,唐王三部鎮壓河南,到崇禎十年三月,河南全境實現攤丁入畝,隨後朱由檢於各地皇莊學院抽調精乾力量入豫,全力推行新政,推廣高產糧種。
至七月秋收,雖然這一時期受到小冰河時期的影響,糧食受到不同程度的減產,但由於工部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翻修水利,疏通河道等,山西,山東,薊州,順天,河南,淮揚比之從前還是獲得了相對意義上的“豐收”,台灣由於剛剛開發不久,更是年年獲得豐收。大明北方第一次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糧食自給自足…
另一方麵,由於工商業和海貿的興起,北方商業逐漸興盛,大沽口成為了北方第一大貿易港口,商旅往來不絕。
工部尚書範景文在朱由檢的修路指標壓迫之下,無奈求到了新晉內閣大學士宋應星那裡。宋應星將收錄在《天工開物》中的三合土的製作方法拿了出來,(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勻)並研究改善,製作出了功能更強大的糯米灰漿作為粘合劑,仍舊稱三合土。
隨後以細砂,碎石,黃土磚等為原料,以三合土為粘合劑修造出了平整耐造,硬度高,防滲透性好的直道。至崇禎九年底,大明第一條從大沽口至北京的直道修成通車。直道寬12米,采用雙向三車道設計,道路兩旁栽種樹木並設立屏障,設卡收費。
同年,朱由檢重整驛遞製度,每六十裡設陸驛一座,作軍情專遞,並設遞鋪以資民用。李自成於此時調任山海關驛丞,典郵傳迎送之事。
在大明北方集中精力建設之時,南方卻截然相反。至崇禎七年劉香大軍潰敗之後,南方見李信一直陳兵長江一線,久久沒有動作,這才發現北軍根本無意南下。沒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南京朝廷並未如北方一樣開始建設,反而開始了內鬥。
以熊廷弼為首的本土派主張北伐,而南下派則主張安於現狀,雙方各執一詞,爭吵不休。
崇禎八年初,劉香重整旗鼓,引南軍沿長江北上攻武昌府。李信命何可綱,周遇吉領兩萬軍出安慶府。雙方於黃州大戰,第一軍憑借火器優勢,一戰潰之,收攏降兵,糧草無數。劉香再度狼狽逃回南京。
崇禎八年末,熊廷弼親自揮軍七萬北上,以劉香為先鋒大將進攻廬州,張溥總理後勤,聲勢浩大。李信親率大軍迎擊,命盧象升總理炮營,以火炮轟擊南軍補給船,封鎖江麵。以曹變蛟,何可綱騎兵營穿插騷擾,雙方在肥西縣戰至焦灼,南軍糧道受阻,兵士逐漸疲敝。朱大典見狀遣軍民搬空廬州城後,引軍棄城而走,並於城內遍至火油。熊廷弼見朱大典棄城大喜,遂引大軍入廬州城,當他發現中計時為時已晚,眼見北軍將廬州城團團包圍,無奈隻能堵死城門,固守待援。
是夜,暗中留於城內的死士點燃火油,廬州城頓時火光衝天,大火三日未歇,城內五萬餘南軍大部喪生火海,待第一軍入城之時,生者了了。南京偽首輔熊廷弼,偽大將軍劉香儘皆沒於廬州城大火之中。此戰之後,北上派元氣大傷,南下派占據上風,張溥繼任南京首輔後,雖然仍舊高喊北上清君側的口號,實際上則安於現狀,企圖與北軍劃江而治…
沒辦法,是真特麼打不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