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按這個配方做,一斤蛋糕的原料成本就得七毛錢。
李玲說:“食品公司賣的蛋糕才七毛錢,咱們的原料成本必須控製在五毛以內。”
培元說:“如果想生產高級點兒的也可以,價格需要報計委審批。”
外公說:“那就隻有改變配比了,咱們就搞兩種,一種控製在五毛之內,看口感怎麼樣,一種可以稍高,看計委能不能批。”
王廳長一見麵就開宗明義,鹽堿地改良是這次全省農業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這篇文章怎麼寫,就全靠你們了。”
培元說:“既然來了,咱就實地走走,邊看邊彙報,或許咱們誤打誤撞,能給領導提供點靈感呢。”
張斌指著水塘邊的苜蓿草說:“這就是紫花苜蓿,號稱牧草之王,不怕鹽堿,我們是初種,去年隻割了一茬,一畝產乾草200公斤,如果一年收三四茬的話,畝產500公斤乾草是有把握的。”
王廳長說:“苜蓿價格多少錢?”
張斌說:“南方七八分錢一斤,咱們省內還沒有賣的。”
王廳長說:“一畝地收500公斤,按七分錢一斤也有七十塊錢啊,不錯。”
培元說:“苜蓿根係發達,根瘤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從而改善土壤結構,減輕鹽堿化。”
王廳長看到一個方圓二三十米的水塘,北麵是鴨舍,鴨舍前是坡地通向水中,鴨子有的在水中嬉戲,有的在坡地上曬太陽。
王廳長說:“都在這裡了?”
張斌說:“是的,一來是實驗,二來蓋鴨舍開春才能動工。這個水塘一畝的麵積,養了500隻種鴨,已經存了一千多個蛋了,隻等開春建好鴨舍就孵化了。一隻種鴨一年可產200至250個蛋,這500隻種鴨一年就可以繁育出十萬隻鴨子,這還隻是它的子輩,子輩五個月後又會產蛋,這個量可就大了去了。鴨子六十天出欄,保守估計,一年養四茬,一畝地可出欄2000隻,按每隻五斤計算,活鴨五毛錢一斤,一隻鴨子賣兩塊五毛錢,每畝地養鴨毛收入5000元。”
王廳長說:“成本呢?”
張斌說:“一隻鴨子六十天需要飼料12斤,約一塊六毛錢,防疫,孵化,人工授精,人員工資,水電費和折舊費加起來約五毛錢,以後隨著規模擴大,有些費用還會下降。”
王廳長說:“這麼說,一隻鴨子可獲利四毛錢,一畝地一年產2000隻鴨子,收入就是800元,不錯。銷路會怎麼樣?”
培元說:“按這個收購價,白條鴨才合六毛多錢一斤,如果不要票還不搶瘋了啊,而且白條鴨便於貯存和運輸,如果想再增加收入,就加工成板鴨,鹵鴨,還得憑票供應吧?鴨絨和鴨毛還可以出口創彙,可以說鴨子全身都是寶。”
農業廳的王處長說:“我聽了都蠢蠢欲動了,丁書記你們是怎麼想到這些的?”
培元說:“集思廣益唄,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張斌說:“這都是丁書記啟發我們做的,丁書記常說不要抱怨什麼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是要多想想眼下自己能做點什麼。就像這鹽堿地,這麼多科學家都治理不了,我們更難有作為,但丁書記說,我們沒能力把鹽堿地改造成良田,但我們可以利用鹽堿地搞養殖業啊,咱們最初的豬圈和兔舍就是建在鹽堿地上的。”
王廳長一拍大腿說:“有了,王處長,咱們不要隻在鹽堿地改良這個圈子裡打轉轉,而是要綜合開發利用和改良土壤並重。”
培元說:“還是王廳長站得高,看得遠啊。”
王廳長說:“你們都已經做了,我們還看不到,那就太笨了吧?”
培元說:“養豬和養鴨可以給鹽堿地提供有機肥料,有了收益還可以投入到土壤改良上來,可以讓這項工作持久開展下去。”
王處長說:“主題這麼一改,可就大有作為了,好,我頓覺豁然開朗了。”
培元說:“咱去窪裡看看吧,那裡是典型的鹽堿澇窪地,方主任已經在那兒等著了。”
王廳長說:“養魚不看了嗎?”
培元說:“一進門那個大水塘就放了魚苗,經過反複比對,覺得養魚項目不太可行。主要是銷路問題,咱們這裡吃魚很少,而且運輸和保存都比較困難,關鍵是它需要保鮮,所以暫時不想發展了,中午咱們撈幾條魚嘗嘗吧。”
方主任和玉海在路邊等著,光禿禿的鹽堿地一眼望不到邊,一群人正在挖溝。
方主任說:“這就是我們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現在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
王廳長說:“不用客氣,我們就是來了解一下情況。”
玉海指著已經堆起來的台田和水溝說:“這一塊兒是五畝地,台田用來種莊稼,排堿溝裡養鴨,北麵是一排豬圈和鴨舍。一年能出欄生豬300頭,鴨子3000隻。養豬鴨的收入,基本就能解決整個中心的費用開支了。由於土地鹽堿化比較嚴重,所以今年大部分地用來種苜蓿,小塊兒的台田種莊稼。”
培元說:“兩個月後,您再來看,就是一片生意盎然了。”
王廳長說:“你們這個推廣中心屬於什麼性質的單位呢?”
方主任說:“算公社的企業吧,現在是和衛北農場合辦。”
午飯上來了,第一道菜是紅燒鯉魚。
培元說:“這是我們魚塘裡的第一網魚,請省領導品嘗。”
王廳長說:“這第一網魚應該請外公外婆一塊兒品嘗,兩位老人可是我們的顧問和高參啊。”
東順說:“我去請。”
王廳長說:“咱一塊兒過去請吧。”
外公外婆推辭再三,最後外公一人過來了。
王廳長舉杯說:“咱們先敬外公一杯,柳林發展到今天,外公功不可沒啊。”
東順說:“外公確實是我們的主心骨,玉米育種是外公指導的,水稻是外公領著種的,貢菊是外公從老家引過來的,不論是種地還是養殖,沒有外公不懂的,連農科院的專家都佩服的很啊。”
喜歡家鄉月明請大家收藏:家鄉月明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