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奔月(上)
含元殿前,一片凝肅,隻有南哲子蒼老的聲音。
「昊天生萬物,萬物之運行合於天律,而天律幽遠,大唐以麟權窺之,名曰運勢。」南修靜立著,「而運勢在萬事之上,固知世事之趨勢,未能知世事本身。」
「何為世事本身也?」其人自問。
「我所立之台如何老去,所穿之衣何時腐蝕,今我受此寒風,身軀病否?爾等眾卿之中,誰人謊言貪汙?」南修緩慢而鄭重道,「乃至南城田地之中,一株細草能否過此寒冬?西池湖底之中,此刻多少魚兒正在死去?萬千細巨大小之事,皆有萬千之變化,共同擰束為所謂『世運』,此之為世事本身。」
「《易》,觀世事本身之變化也。」
「幾千年來,諸賢治於《易》者不可勝數,然入其門者十中無一,精一篇者為青史名賢,能儘知《易》者,除卻幾位古聖,千年無一。而今日,四殿下知之。」
不必說得多細,在場之人俱是讀過聖賢書之人,沒人不知《易》這一儒門至經意味著什麽。
天下絕大多數的士人,都沒有資格觸碰到它。
那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儒家對這個世界最高最深的理解,代表著人能像掌握長矛和火焰一樣去掌握世事的變化,它所欲達目的的高遠造成了其內容的玄奧,令無數儒士難登其峰。
在整個人間,這或者都是最難習得的一本道書。
儒家修習《易》經之人俱是內學名賢,非獨需過人的洞察與理解,亦需對天地有某種玄妙的感知,而即便如此,也僅僅是摸到了《易》的門檻,稍微觸摸到了些玄妙,從此一知半解。
落於應用,則要麽所觀測之世事往往出現意料之外的變化,要麽隻能觀測某一類世事,而一旦摻入外因變多,就卜象紛亂,難以解讀。
但絕非意味著《易》是虛假之書。
不談青史中握《易》之人輔佐君主,亂世之中如鬼魅之師,總如仙人指路,即便《易》之本身,其邏輯也是清晰地展現給所有人。
其先洞察萬事變化之規律,錨定事物從產生到消亡的狀態等等,在完全解析這個世界之後,將億萬事物不停變化的世界抽象為一套規律符號,而符號能否在為人所用,則在於所用之人的「天感」。
天感更強之人研修《易》經,確實可以觸摸到某種更本質的玄妙,乃至在另一個維度偶然一瞥一樣事物的「未來」。
因而所有人都能在此時感受到一種曆史降臨般的窒息。
天生「知命心」者,已足以深修《易》書,但人窺天道,永遠隔膜著無法逾越的鴻溝,但若此人恰好又身負麟血,上接蒼天呢?
所謂「天·麟·易」的觀世之道,就此豁然貫通。
《易》不再玄澀模糊,麟詔不再隻應於國食仙主(鸚鵡咬舌)最新章節手機訪問:https://m.101nove.com/wapbook104555/4907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