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明!
就在劉佩忙著安置流民和孩子們的時候,一些人正在山東鄆城六家屯的大宅裡商討著秘密事。如果官府知道些人在商討什麼,恐怕會嚇得尿褲子。
宅子的堂屋裡擺著一桌酒席,桌子旁坐著七八個人。上首的那個人看他的穿著打扮和鄉下的土財主沒什麼兩樣。可是誰也想不到的是,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聞香教的副教主徐鴻儒!
他下麵的人穿著打扮也各有不同。一農民打扮的人叫候五;書生打扮的人是沈智;商賈打扮的人是夏仲進;一短打扮的人是張柬白;賬房先生樣子的人是周念庵;最後一貨郎裝扮的人是孟先漢。
這些人都是聞香教下麵各級頭目,同時也是副教主徐鴻儒的心腹。今天他們聚集在這裡可不是為了這桌好飯菜,而是在商量著造反的大事!
說起聞香教大家可能不熟悉,要是提起白蓮教大家就熟悉了。要說這個白蓮教真是夠奇葩的!
白蓮教是唐朝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於佛教的淨土宗。北宋時期淨土念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昆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語、不飲酒。它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秘密團體。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為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造反的工具。這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白蓮教這個宗教在世人眼中是唐時反唐,宋時反宋,元時反元,明時反明,清時反清!可是由於他們造反時的領導者普遍水平低下,導致他們從來沒有成功過!
聞香教就是白蓮教的一個分支,由於其經常造
反的前科,所以白蓮教是在《明律》中明確取締“左道邪術”,從此勢落,屢遭打壓,逐漸開始分裂,形成了幾十種分支教派,聞香教就是其中之一。聞香教自創教以後不斷更換教名,如大乘教、東大乘教、大乘紅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會等。之後更名為茶門教,也多稱清茶門或清茶門教。
其實教內潛在的核心製度實為金錢製度。因為無論是教首,還是教徒,“傳教斂錢”才是其創教及傳教的真正動力。嘉慶年間山東學政王引之曾這樣形容“彼為邪說者,知愚民之可以利也,於是借斂錢之說邀其入教也,則己之錢入於人之手,其人入教而又傳教也,則人之錢入於己手。輾轉傳教則輾轉斂錢,愚民信以為生計,遂相與從之。”
教徒在入教之後,如果能成為“師傅”或者更高級彆的教首,便能從新入教的教徒或者下一級的教首上收取入教的錢,以及其他所謂的“根基錢”、“種福錢”、“線路錢”等。所以,“傳教斂錢”也是創教者王氏家族能從農民、小手工業者一舉變為富甲一方的巨豪,並冒著滅族的風險廣泛傳教的根本原因。
聞香教的創始人王森是河北灤州人,本是明朝初年白蓮教教主“佛母”唐賽兒一脈的傳頭,職業是個皮匠。後為了逃避官府打擊另創新教。他自稱曾救一狐,狐自斷其尾贈之,有異香;以此號召徒眾,人多歸附,故稱聞香教,自號聞香教主,教徒遍及冀、魯、贛、晉、豫、秦、川等地,
然而,王森因被四徒弟李國用出賣,於萬曆四十一年二度入獄,五年後死於牢獄之中。其子王好賢繼任教主,和徐鴻儒繼承王森遺誌繼續傳教。
史書記載王好賢頗有野心,掌教期間,一方麵與朝廷配合,一方麵又派大師兄山東徐鴻儒、二師兄北直周印等教內
傳頭籌劃起事,以奪天下。而徐鴻儒他們追求安善,反對暴動起事,致力於聯合各個分支教派,重整白蓮教。
其實事實應該是與史書記載相反的。聞香教之所以四處分派人手,應該是由於內分裂所引發的。王森死後,其三子王好賢匆忙接任教主,恐怕難以掌控局麵,難以和人脈廣泛的大師兄對抗。所以大師兄徐鴻儒做大,不得不讓其分裂出去。
證據其一就是徐鴻儒在起義之前被手下的教民告發,不得不提前起義。而且被教民告發後,他還能從容組織起義,說明告發的教民的地位並不很高,應該是基層的教民。而基層的教徒都知道他們要起義了,可見起籌備起義已經進入倒計時了,也說明其在籌備起義的過程當中是相當激進積極的。
另外一個證明就是在起義的初期,聞香教的軍隊還沒有占領多大地盤的時候,徐鴻儒就已經自稱“中興福烈帝”,開始稱孤道寡了。充分顯示他的已經難以掩飾。
如果徐鴻儒真的像史書記載的那樣反對暴動的話,他就不會這麼急著黃袍加了。而且如果他心中真的有教主的話,也應該是擁立教主王好賢,而不是自己稱帝。可見其人不過是一個利用他人的鮮血,試圖登上高位的梟雄而已。
最後一個證據就是在整個起義的過程當中,作為教主的王好賢前卻從來沒有參加其中。他一直躲在了灤州的石佛口。直到起義失敗後,王好賢才攜帶妻妾兒子南逃。在天啟三年冬,王好賢在揚州被捕,天啟四年初被殺。
由此可見,真正反對暴動的應該是教主王浩賢。他的死隻不過是被徐鴻儒牽累而已。想來也是,在家裡當個教主,收點下麵教民獻上的金錢,享受一下人生不是很好嘛!何必要去搞那種容易掉腦袋的行當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