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繼續直播,
“漢王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黥布反叛。
這一次,劉邦還是決定親征,並率領大軍向東進發。
但隨著大軍的前行,
他對留守後方的蕭何卻越來越擔憂,
還不斷地派人潛回去,並偵探其動向。
蕭何也很快察覺到自己被劉邦的密探給盯上了。
於是為了打消劉邦的顧慮,
蕭何開始更加勤勉地工作,
儘心儘力安撫百姓,
同時又像上次一樣,捐獻家產助軍。”
“然而,蕭何一個慕僚卻對他說道‘君滅族不久矣!’
蕭何自然驚愕無比,
幕僚於是解釋道‘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複加哉?
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複孳孳得民和。
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貫貸以自汙?上心乃安。’
大致意思就是你已經是百官之首,職位再難以提升。
你這十多年來深受關中百姓的愛戴,
皇上多次探問你的作為,是怕你暗中動員關中力量。
你何不多買田地,用低價、賒買等手段來敗壞自己的名聲?
這樣皇上的心才會安定。”
看到這一幕,有觀眾不禁感慨萬千道“蕭何越是儘職儘責,他的聲望便越高,而這卻也恰恰增加了劉邦的不安。”
“是啊!畢竟在那個時代,丞相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另一人附和道。
“想想曹無傷和雍齒,漢高祖的憂慮確實情有可原。”
“劉、蕭之間的關係已經出現裂痕,他們恐怕再也無法回到從前那親密無間的狀態了……真是令人惋惜。”
“蕭何本人也許並無謀反之意,但難保不會有其他人利用他的名望和影響力啊!”
蘇治繼續講解道,
“劉邦對蕭何可能背叛的擔憂,
實際上也是受到了其過往經曆的影響。
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曹無傷和雍齒的叛變,其實早已在劉邦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蕭何、曹參、曹無傷、雍齒等,
都是追隨劉邦起兵的老人。
當年,
劉邦剛起事時,
曾把他自己出生地豐邑,作為大本營。
一次,他親自帶兵出征時,把豐邑的防守重任交給了雍齒。
結果,雍齒卻背叛了劉邦,將豐邑據為己有。
為了平定雍齒的背叛,劉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即便多年之後,
哪怕劉邦已經登上皇位,仍然對這段經曆心有餘悸。
所以,
劉邦為蕭何設立相國尉一職,並給他指派了幾百士兵,
名義上是為了保護蕭何,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為了監視他,
以防他成為第二個雍齒。”
“儘管蕭何通過自汙的方法,
降低了劉邦的猜疑,
但這並不能徹底消除劉邦心中的顧慮。
劉邦六十二歲那年,他的病情開始日益加重。
久經槍林矢雨的劉邦,對生死還算看得開。
他並不忌諱尋醫問藥,也不去追求秦始皇那種,虛無縹緲的長生不老之夢。
關於劉邦為何要逮捕蕭何,
曆史文獻並未詳細記載。
後世有人推測,劉邦可能確實有意想除掉蕭何。
要知道,
蕭何在朝堂中享有極高的威望,群臣唯他馬首是瞻。
劉邦擔心,
自己一旦離世,他那懦弱的兒子,可能難以駕馭這些老臣。
若是蕭何再有二心,
那麼劉氏江山,恐怕難以保全了。
為了確保子孫能夠穩固地繼承江山,
劉邦要除掉蕭何這一潛在威脅,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這一點,從後世朱元璋的做法,就能窺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