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兒,觀眾朋友們肯定會有許多感慨。
有人可能會覺得,
諸葛亮已經占據五丈原,似乎已穩操勝券,
若能堅持下去必將前途無量。
但也有人可能會認為,
諸葛亮在五丈原這塊彈丸之地已陷入困境,
即便時間充裕,也難以再扭轉戰局。
我們可能不禁會想,
曹叡會不會因漢軍長期入侵國土造成的政治壓力,而改變決策,下令進攻?
又或者,當渭水進入枯水期,
諸葛亮進攻的難度大大降低,他會不會選擇放手一搏?
再者,
即便有屯田之策支撐,漢軍仍然需要龐大的糧草供應,
諸葛亮即便健在,
會不會也因為糧草問題而先於司馬懿撤退?”
“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漢的擎天之柱倒塌了。
後來者們再也無法創造燦爛的曆史,
隻能在無垠的夜空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
諸葛亮的弟子薑維,
窮儘一生也隻能換來蜀漢三十年安穩。
蜀漢的生命或許從諸葛亮死去的那一刻起,
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諸葛亮在軍事上確實沒有太大建樹,
這不是因為他的軍事實力弱,
隻是因為雙方一開始的差距,實在太過巨大了。
諸葛亮已經用儘一切辦法去縮小差距了,
甚至都做到了逆勢而上,
以蜀漢一州之力,
走過‘難如上青天’的蜀道,
壓著有九州之地的曹魏摩擦。
可惜,老天爺沒有多給他十年……”
“於後世而言,
諸葛亮的名氣之所以能達到令人驚歎的高度,
其原因並不僅限於他自身的卓越才能。
更為重要的,是他那種‘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種對國家,對民族,對主上的忠誠與貢獻,
使得他在曆史上的地位更加崇高。
他對法治和公平的堅持,
以及‘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人格魅力,
更是深深地影響了後世。
以至於諸葛亮的名字,
已經超越了個人才能的範疇,
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
一種對忠誠、智慧和獻身精神的讚美。”
“諸葛亮臨終時給後主上書言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彆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彆治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每每讀之,讓人不覺感慨,一代明相,心憂社稷,勤勞為國。”
看到這裡,
許多人心中激蕩,忍不住紛紛感歎,
“諸葛亮,實乃人臣之典範,其忠誠與智慧並重,堪稱世間少有!”
“是啊,他不僅謀略過人,更有文人風骨,當真是文人楷模!”
“諸葛孔明確實令人欽佩,但他事必躬親,或許也限製了蜀漢其他人的成長吧?”
“他的五次北伐,雖然顯示了其堅韌不拔的決心,但也耗費了蜀漢大量的國力,此舉是否明智,值得商榷。”
“一代名相,終究也有力所不能及之處,如若他能更注重團隊合作,或許蜀漢的命運會有所不同。”
“……”
在人們的熱議聲中,蘇治繼續講解道,
“諸葛亮的一生其實並不完美,
他也有瑕疵,有疏忽,甚至有錯誤。
因為他畢竟是人,而非神隻。
諸葛亮最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