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觀北方夜半有赤氣,東西竟天,此乃不祥之兆,恐有陰謀,陛下繼續不宜北行!”
陰謀?!
一時之間,可謂是人心惶惶,連皇帝劉宏也麵露憂色。
這確實迷信,但,大漢朝,他就信這個。
天人感應,是古代華夏哲學的重要概念。
天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神性,成為了一個有意誌、能賞善罰惡的主宰者。
人們認為,如果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
這種觀念實際上成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一種工具,因為它強調了君主的道德責任和天命的重要性。
可以說感應天意,乃是皇帝執政的合法性所在。
對於太史趙溫的話,劉宏不得不重視。
於是皇帝車駕暫停,北巡行程暫時中止就地紮營。
皇帝召集隨行眾臣,在晚間召開大集議,討論是去是留的問題。
一時間,整個隊伍,人心惶惶。
而就在與此同時,一個更為驚人的小道消息在隊伍中迅速傳播開來——冀州刺史王芬欲圖謀不軌!
“噗——”
“這都什麼垃圾。”
蘇曜在得知以後,則是氣的跟隨行而來衛明和王淩等人吐槽。
他本以為隻是一個普通的迷信,正準備找些科學方法說動皇帝繼續推進,結果.
“虧那許攸還敢自詡智計過人,謀劃半天,就這?”
衛明搖了搖頭
“聽說是守宮令荀彧先收到了友人告密,本是將信將疑。
結果就傳來王芬在冀州治所高邑河北邢台柏鄉縣北固城店鎮)起兵的事情,倒算是做實了此事。
那太史趙溫應就是得了守宮令的信兒,故而才借天象之說示警陛下.”
“不止呢,我方才也收到了家父的來信”
郭淮拿出了信件:
“那王芬也不知哪裡來的自信,居然起兵前還給家父去信,要配合響應他的作亂.”
緊接著王淩捂臉:
“剛剛下人報也有我的信件,彆是也在說此事吧。”
“什麼玩意?!”
蘇曜拍桌:
“廢立之事,何等重大,他怎地就能整的人儘皆知,老子還沒到冀州呢,這彆介就要打道回府了吧?”
“不行,等了這麼半天了,敢給我搞虎頭蛇尾的話,我跟他沒完!”
說完蘇曜啪的一聲合上手掌,眼中一抹精光一閃而過。
正如袁紹的謀士以及曹操所預料的一樣。
在這裡,王芬的性格缺陷暴露無遺。
這位名滿天下的王使君,根本不是搞陰謀,辦大事的材料。
被許攸那無稽的天象之說誘惑,以為天命在握的王芬,居然乾起了大聲密謀的蠢事。
人許攸還知道隻找些親信死黨,和那些深恨劉宏,決計不會告密的人。
而這王芬,卻自負於名望,不但向天下名士廣發邀請,甚至連那些有名望,隻相互吹捧過幾次的朝廷大員,他都敢發信拉攏。
一時間,人多嘴雜之下,雪片般的告密信唰唰的飛向了這皇帝的移動行在中,幾乎就在這一兩天之內,朝中大小官員,就無人不知其膽大枉為!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