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麼做?就有人開始鑽空子,比如說有一個方案是給沒有錢的民眾提供青苗,也算是貸款,但利息過高,甚至不需要貸款的民眾,也被強逼著貸款。
原本的方案是能夠讓底層民眾能夠得到一定好處,但鑽了空子之後所謂的改革方案就變成有更多人可以多一種壓榨底層的民眾的方法,最終歪嘴的和尚念壞了好經。
那一場想要富國的改革最終失敗,之所以失敗,有著很多種原因,但其中一條就是用人不當,一堆想要攫取利益的人鑽空子占到便宜,而真正需要補貼的人卻什麼都沒有得到,反而多了幾分負擔。
富國的理想最終麼沒有實現,一些底層民眾甚至因為青苗法的實施而變得更加窮困潦倒,改革也就徹底失敗,進行改革的人也遭遇對手的打擊和嘲諷。
這一次變革的失敗,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派係爭鬥,官員往往高高在上,並沒有和底層民眾共情的心態,更因為文官之間的爭鬥而在這一次改革中使用各種方法算計,可以說文官之間的爭鬥相當凶殘,即使他們都屬於文官這個體製,還是會毫不客氣算計。
那麼文官對武官更是多了幾分不客氣,甚至有時候為了資源,武官不得不給文官一些好處。
諸多情況讓文官們覺得自己很厲害,看看,那些很能打的武將不是給他們低頭了嘛?文人多自負,當官了的文人更加自負。
武官也許沒有不會四書五經,但不等於他們是傻子,能夠成真正統領士兵的人絕對不可能隻依靠武力值,需要的還有腦子。
雖然不得不低頭,但心裡難道不清楚文官的態度嘛?自然很清楚,對於一心想要貶低自己的人,自然不會喜歡。
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說,文官、武官兩方都是官員,但他們的立場不同,往往相互看不上對方。
武官們覺得文官們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還有一肚子壞水,很是奸詐,看不少武官大老粗。
文官們也真的不看好武官,這是因為武官們大都出身不行,大都是從行伍中走出來,從戰場中走出啦,往往不怎麼讀書識字。
在文官眼裡,武夫們一個個都是大老粗,嗓門大,脾氣大,力氣大,還聽不懂話,怎麼看都十分討厭。
薑浩之所以會知道,那是因為他來自一個武將家庭,說起來到他這一代已經有三代了。
偏偏薑浩的武力值比較弱,走的是文官的道路,因此對文官和武官之間的事情了解很清楚,他們的關係也就是一般般,彼此之間的疙瘩很大。
可以說,文官和武官在皇朝初建時力量對比還是比較均衡,但一旦承平久了就會出現問題,武官的地位漸漸下降。
如果這個皇朝的皇帝還一味貶低武將的話,那麼武官的地位會直線下降,武官和文官的品級差距太大。
甚至有些武官為了打仗得到足夠的物資,不得不拍文官的馬屁,這種情況下的武將不怎麼樂意。
武將發現作為武人的他們不被重用,自然也不會想著指點年輕人,再加上裝備不足,吃的東西也不怎麼樣,會導致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
薑浩也知道這個朝代還沒有這麼誇張,但文官和武官之間的確是有著一定的鄙視鏈,文官對武官的觀感不怎麼好,同樣的武官對文官的印象也不好。
在同一件事情上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看法,這是彼此立場的不同,一方以為對的,不等於另一方認同。
經過這麼多事情後薑浩覺得那些一言不合就彈劾的官員,不見得了解事情的真相和過程,隻看到出來的結果,完全不在意其中的不好的一麵。
之所以薑浩會這麼想,那是因為他知道了很多事情,尤其是經過一番嚴格教育後,看的更清楚。
有些官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裡沒有調查一番,就開始搞事,比如說這些年來一直有人彈劾薑大將軍。
尤其是邊城附近來異族人來時,有些官員就時不時彈劾一番薑大將軍的不作為,恨不得薑父馬上出兵把異族人統統殺掉,完全沒有在意一旦開戰,就會不少人因此而亡。
他們不少人隻想著怎麼讓朝廷不出任何力氣,就把異族人完全趕走,最好的辦法是邊城的武將們一個個十分厲害。
可真正的戰爭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武力值可以定下輸贏,也不是僅僅依靠一個城市的力量能夠成事,有時候需要動員整個朝廷才能辦好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要知道打一仗需要有足夠的補給,還要有武器糧食,這些都沒有的話怎麼打?
另外還有戰術的需要,很多時候不能把事情鬨得太大,對於武將們來說,隻許勝不許敗的情況真的很難,要知道隻靠朝廷的補給,隻怕軍士們吃不飽穿不暖,根本打不好。
而且每一次的勝利,都是有不少軍士們的犧牲,沒有足夠的兵卒也無法打起來,就算是將領再怎麼英勇,也不可能一個人戰一千人吧?
很多時候看起來容易的事情,真正實施起來就會發現不容易,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就覺得很簡單,完全沒有想過困難之處。
文官們就看不上武官,這是常態,覺得他們不行,薑父一直能夠在北方堅守多年,很大一個原因是沒有人能夠頂上,還有就是皇帝當年是薑家人所救,這些都讓文官集團們不敢過分。
但要是皇帝換了態度,隻怕會引來不少彈劾,而皇帝嘴巴上說不行,但暗地裡有可能裝作什麼都看不到。
畢竟皇帝可以為了維護自己兒子可以委屈彆人,在皇帝眼裡自己兒子再怎麼錯,也不會錯到哪裡,更多是因為外人挑唆算計。
至於那個悲催被算計的臣子之子根本不會被皇帝放在心上,不就是一個外人嗎?薑父還能一直堅持找出背後的原因?
但要是換一下彼此的位置,隻怕皇帝會讓薑家長房的人一起跟著陪命。就是這麼的雙標,也是這麼不公平!
那些被算計的人,算他們自己倒黴,甚至有時候根本就不能反抗,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去死,當年的秦公子扶蘇不也是被矯詔後自殺而亡?
雖然矯詔不是始皇帝發的,但來自始皇帝身邊的趙高,被公子扶蘇誤以為是真的,最終自殺身亡,而後秦二世登基,整個過程就說明一件事:皇權淩駕於律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