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第一百零六節ar大炮
炮彈飛過了400米處的土堆,在地上砸出了一個足有30深的坑。坑底的鐵球還在冒著青煙。
“這裡的地麵還是比較鬆軟的。”林深河看了下,“如果地麵夠硬,就能產生跳射效應,威力就更大了。”
張柏林開始拉皮尺,從400米標杆到彈坑,實際測出的距離有460米。
“射程合格。”林深河覺得滿意,“精度還算滿意。”
“這就算滿意了?啥也沒打著啊!”應喻覺得實在難以置信,就這個精度?這可是門加農炮,還是直瞄射擊的。
“沒錯,滑膛炮就這點水平。敵人是密集隊形,這一炮下去起碼也能乾掉十多個了。”
接著又換用不同的角度和裝藥打了十多發,射程從400米一直打到了1200米之外。當仰角達到最大的45度的時候,炮彈飛出了1500米之遠。不過射程超過400米之後,準頭就完全沒有了,基本上隻能看大方向,整個過程中一共打中了的4個土堆。火炮變得又紅又燙,但是炮身很穩定沒出現裂紋。為了安全起見,在射擊了十五次之後,林深河宣布停火,換一門炮來打。
“還打啊?我都快累垮了。”炮兵們個個都累得喘不過氣來了。其他倒還好,每次發射之後的火炮複位才是費力活。而且複位之後方向角度總有些問題,又要重新進行調整。體力消耗特彆大。
“還是要上管退炮,這樣非斷氣不可。”張柏林氣喘如牛,幾乎要癱倒在地。
“管退炮得工業部門出彈簧之後吧,”林深河也累得夠嗆,“在此之前就彆想了。”
休息過後又對采用泥模鑄造的大炮進行了試射,射程略短於硬模法鑄造的大炮。表現也還不錯。
隨後,炮兵小組又用鐵模加羅德曼法鑄造了包括12磅榴彈炮、12磅山地榴彈炮、12磅加農炮等多種口徑的火炮,在取得了鑄造輕型火炮的經驗基礎上,開始鑄造海軍用的32磅加農炮和32磅艦炮。這些林林總總的火炮在試射中都取得了成功,臨高角附近整日裡炮聲隆隆,煙霧彌漫。
在積累了足夠的鑄造經驗之後,炮兵小組根據資料庫裡的ar大炮。
線膛炮不比滑膛炮,雖然炮兵小組在鑄造32磅大炮的時候,長炮(加農炮)的口徑已經達到了120大炮的口徑定為70。
火炮的材質采用鑄鋼。鑄造對已經駕輕就熟的炮兵小組已經沒有難度了。主要的問題是膛線的加工。在兵工廠裡這需要專門機器的,至少也要有專門的工裝。馬上造是來不及了,好在穿越者有可以效法的前輩――八路軍、新四軍的軍工戰士。他們在最簡單的機械設備和手工條件下,一樣造出了步槍和火炮。通過翻閱資料,展無涯決定模仿當年吳運鐸製造平射炮時采用的一種土法擠膛線技術。即用一個橄欖形的鋼柱,圓周的刻上凹凸斜線,再把鋼柱硬楔入身管。
這個鋼柱如何製造,吳運鐸隻是說了一下大概,沒有具體的圖樣。炮兵小組召集全部懂機械和製圖方麵的人才,連夜進行會商研究,把設計圖畫了出來,由薑野負責,先用翻砂鑄造,再用車床把鋼模車製出來。
最後,這個擠壓法被證明是有效的,幾天之後,第一門ar大炮的身管已經加工完成了,炮栓稍有難度,但是在薑野和蕭白朗兩人的共同努力下,螺紋炮栓終於完工,並且順利的安裝成功。組裝完畢打磨好的大炮看起來溜光水滑的,眾人又看又摸,一臉淫蕩之色。
炮彈采用的是鑄鐵的長尖實心彈,但是線膛炮的炮彈引信很不好解決。
引信不管有沒有保險裝置,基本結構都是彈簧擊針式。這就需要兩種東西和彈簧。相比裡用的雷汞,彈簧反倒是他們麵臨的一個大問題。彈簧製造本身沒什麼難度,難得是材料――現代的彈簧一般是采用合金鋼製造的,這不是用個小轉爐就能生產的,機械組的手裡有彈簧鋼的儲備,但是炮彈信管屬於消耗品,不能靠用儲備的材料做。
“化學引信怎麼樣?”張柏林突發奇想。
“怎麼說?”
“用化學反應來引爆炮彈啊,”張柏林的想法很簡單用一個玻璃或者瓷器之類的小瓶,裡麵裝上一種化學藥品,周圍是一種可以和其發生劇烈反應的另外一種化學藥品,當炮彈被撞擊的時候,玻璃瓶碎裂,兩種藥品混合起來發生劇烈反應,把炮彈裡的火藥引爆。
“不太安全。”蕭白朗說,“炮彈要不斷的搬動運輸的,玻璃瓶萬一碎了怎麼辦?”
“分開運輸。引信和炮彈分開運,要用的時候再裝上去。”
王洛賓連連搖頭“這個思路是不錯,但是你忘記了一點後裝線膛炮的膛壓比滑膛炮大得多,引信要有足夠的強度才行,玻璃管肯定會在發射的瞬間破裂,結果就是――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