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穆是《文藝報》總編,國內界的重量級人物,一直以來都對林朝陽非常欣賞。
這次能夠不遠千裡出席《闖關東》的作品研討會,與其說是給《花城》麵子,不如說是給林朝陽的麵子。
另一位唐摯,林朝陽接觸的比較少,隻知道他是作家、評論家,也是《文藝報》和文協的骨乾力量,尤其是在評論界地位頗高。
前段時間《文藝報》上發表的《當代的史詩性——談《闖關東》藝術成就》,就是出自於他的手筆。
一路閒聊,落地後林朝陽順利的在通道口發現了前來接機的李士非。
“老李,沒想到你還親自來了!”從通道出來,林朝陽跟李士非握著手寒暄道。
“你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角,當然得迎接一下。”李士非笑著說了一句。
其實李士非今天要接的不光是林朝陽,還有其他幾位前來參加研討會的嘉賓。
他見到與林朝陽一同下飛機的李拓、馮穆等人,也熱情的打了個招呼,然後帶著大家前往住處。
一般出版社搞研討會多是以邀請本地嘉賓為主,主要是出於成本考慮,人來了,吃住行出版社可得全包。
花城出版社這次為《闖關東》辦作品研討會可是下了血本,邀請了不少遠在燕京、滬上等重鎮的知名作家、評論家和編輯,少不了要在吃住行上多耗費不少錢財。
花城出版社不是什麼富得流油的單位,辦事當然是怎樣省怎樣來,為了這次的作品研討會,他們專門在華僑新村借了兩棟小彆墅。
華僑新村位於廣州城區的東部偏北,原本是一片荒丘。
1955年為了安排歸國華僑,在此建成了占地68萬平方米的華僑新村,裡麵共有花園式彆墅177座,公寓樓291座,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建設的規模最大的住宅區之一。
正值盛夏,華僑新村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李拓等人進了小區後不由得讚歎。
李拓對林朝陽說道:“誒,朝陽,這可比你們家華僑公寓那強多了。”
林朝陽買的第一處房子是位於燕京西三環附近的花園橋華僑公寓,同樣是為華僑們建的房子,可花園橋華僑公寓跟華僑新村的彆墅群一比,簡直弱爆了。
人家不僅是小洋樓,家家還都有小花園,環境優雅、清靜。
進入彆墅分配房間,年輕人住樓上,老同誌住樓下。
等休息了一陣後,林朝陽又見到了其他幾位來自滬上、江浙地區的嘉賓,說起來還有幾位是林朝陽的熟人。
比如在《收獲》擔任副主編的李小琳,她一見到林朝陽便抱怨起來。
“這幾年你的也不往我們《收獲》投了,我這次來就是專門問問你,是不是對我們《收獲》有什麼不滿意?”
李小琳半真半假的開著玩笑,自從《父母愛情》後,林朝陽的多部都沒給過《收獲》,她確實很眼饞那些稿子。
林朝陽笑著說道:“不是我不想給你們,實在是熟人太多,大家都來約稿,我也隻能先緊著燕京的刊物。”
“燕京的刊物跟你有香火情,那《花城》是怎麼回事?”
林朝陽拉著李小琳低聲說道:“這不是……人家給的錢多嘛!”
聞言李小琳不禁莞爾,“這都多少年了,你對稿費怎麼還是那麼錙銖必較?”
“沒辦法,我靠這個吃飯啊!”林朝陽一攤手。
跟李小琳說笑了兩句,林朝陽又與叢維熙和李杭育打了個招呼。
李杭育是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本來這樣級彆的研討會他是沒資格受邀出席的。
在林朝陽提出“尋根”後,他是國內響應最積極的作家,幾個月前他的那篇《理一理我們的根》在界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這篇文章讓他一躍成為了尋根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闖關東》的身上打著清晰、深刻的“尋根”的烙印,這樣作品的研討會李杭育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這天傍晚,花城方便為嘉賓們安排了接風宴。
這次《闖關東》作品研討會,會程是三天時間,除了一天的研討會之外,剩下兩天都是采風活動,算是個福利。
研討會舉行的地點在花城出版社的會議室,近二十位界知名作家、評論家和編輯彙聚一堂,場麵浩大,這樣規格的研討會在花城出版社曆史上還是頭一次舉辦。
仔細算來,現在距離《闖關東》上部發表才三個多月,距離下部發表才一個多月時間,這個時間對於作品的影響力發酵來說並不算長。
但《闖關東》不是一般的作品,作為1984年中國文壇最具關注度的現象級,它的影響力已經打破了時間的桎梏。
它所造成的轟動效應,在近年以來的當代文壇是極其罕見的。
這段時間以來,界對於這部的溢美之詞早已泛濫,舉行研討會,同行們也是一片讚美之聲。
這倒不是大家故意恭維,而實在是不誇不行,大家總不能違心的去雞蛋裡挑骨頭吧?
再誇也誇不出什麼花來,一整天的研討會就這樣結束了。
林朝陽與旁邊的馮穆閒聊著準備起身,就見有個年輕人跟蘇晨這個出版社社長耳語了幾句,蘇晨的臉色頓時難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