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你們!
這一天,喜慶的鐘鼓餘音不斷,歡快的歌聲纏繞難絕,盛大的聚會開幕,古老而年輕的中國向亞洲張開了懷抱。
是夜,燕京無眠。
翌日,是亞運會賽程的首日比賽。
首都體育場的比賽門票早已經被熱情的觀眾搶購一空,體育場一早就被數以千計的觀眾所占據,前來采訪首日賽程的媒體更是擠爆了媒體區。
同時,還有億萬觀眾守在電視機前,期望能在第一時間見證運動健兒們的精彩表現。
本屆亞運會的第一場比賽是男子體操,所有媒體和觀眾的目光都投向了平均年齡還不到20歲的中國國家男子體操隊。
1982年,李寧在第六屆世界杯體操錦標賽上橫空出世,一鳴驚人,拿下5金一銀,一舉將中國的男子體操項目帶到了舉國關注的程度。
所有人都在期待著年輕的男子體操隊為大家帶來一個驚喜。
年僅17歲的李小雙在萬眾矚目下走上賽場,他滿身練就了肌肉,可稚嫩的麵孔卻透著絲絲緊張,形成強烈的反差。
「爸爸,大哥哥飛得好高啊!」
林朝陽一家坐在首都體育場的觀眾坐席之中,此時場上正在進行的項目是自由體操。
場上的李小雙旋風般啟動,跳躍、旋轉、翻騰,他的每一個動作都乾淨利落,身姿優美,在空中劃過一道道弧線,充滿了藝術美感。
體育場內的觀眾們目不轉睛的觀看著,直到他一套動作結束,場內立刻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小小年紀的晏晏也被這套行雲流水又充滿爆發力的動作所震驚,這是她第一次看自由體操,感覺場上的大哥哥好像在飛一樣,於是驚歎著問林朝陽。
「大哥哥表演的這個叫自由體操。」林朝陽笑著解釋道。
「我看這個李小雙跳的不錯,進決賽沒一點問題,說不定能拿個金牌!」陶玉書說。
多年以來,體操一直是中國隊的強項,也是亞運會前大家討論最多的項目之88年中國體操在漢城奧運會失利,李寧、樓雲等名將又先後退役,體操隊青黃不接,大家不免擔心。
陶玉書雖然是外行,但看李小雙的動作乾淨有力,敏捷果斷,肉眼可見要比前麵幾個選手強了不少,因此才敢大膽斷言。
「你說能拿金牌,那肯定能拿!」林朝陽笑著說了一句。
陶玉書也笑了起來,「要都照我說的,中國隊最好把金牌全拿了!」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你好歹也給友邦們留點啊!」
「不是還有銀牌和銅牌嘛!」
「好嘛!」林朝陽歎服於陶玉書的貪心。
亞運會第一天,有遊泳、擊劍、體操、柔道、現代五項、賽艇、射擊、跆拳道和武術等項目將共計決出31枚金牌。
在林朝陽一家在首都體育場看比賽的時候,從地壇體育館處傳來喜訊。
女子舉重44公斤級比賽的選手邢芬,為中國隊在亞運會奪得首枚金牌!
邢芬的奪冠隻是中國隊征戰亞運會的開始,作為亞洲數一數二的體育大國,
中國隊在許多運動項目上都有著強大的優勢。
之後連續三天,中國隊如同亞運賽場上的大魔王,狂攬獎牌。
李小雙摘得男子團體和自由體操雙料冠軍、沈堅強在遊泳比賽中連摘五枚金牌、摔跤選手寶玉在古典式一百公斤級決賽中勇奪金牌,實現了中國隊在該領域國際比賽中零的突破··
亞運健幾為國爭光,民間的熱情也一浪高過一浪。
除此之外,亞運會期間燕京街頭張燈結彩,熱鬨非凡,到處都是文化活動,
到處都是熱情洋溢的市民和遊客。
整個亞運會的賽程是半個月,陶玉書平時工作繁忙,隻在燕京待到了十一,
便不得不回香江忙著公司的事。
林朝陽則留在了燕京,陪著兩個孩子繼續遊玩。
自家門口舉辦的亞運會,十年難得一遇,夫妻倆都不想讓孩子錯過這樣美好的童年經曆。
到10月6日,為期半個月的亞運會賽程正式結束。
中國隊以183枚金牌,107枚銀牌,51枚銅牌的成績穩居金牌榜和獎牌榜首位,之後的二三名分彆是韓國隊和日本隊。
7日晚,仍舊是在工人體育場內,第11屆亞運會閉幕式如期舉行,場麵依舊華美、壯觀、熱烈,卻多了幾分落幕的黯然。
夜幕低垂,工人體育場上空煙花錦繡,如落星點點。
「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雄壯燎亮的歌聲伴隨著煙花在燕京的天空中回蕩著,成千上萬的觀眾打出了「辦亞運,盼奧運」的橫幅,這句話正是林朝陽之前對張百發說過的。
借著煙花的光芒,工人體育場觀眾們在看台上打出的這些橫幅,通過轉播鏡頭,跨越了千山萬水,展現在了億萬守在電視機前的中國觀眾麵前。
這一次的盛會結束了,人們開始期待著下一次的盛會。
也許期待的不止是盛會,更是那個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翌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辦完亞運盼奧運》,將昨晚亞運會閉幕式上出現在看台上的一幕講述給了全國人民。
但凡是有點政治嗅覺的人,在看到《人民日報》上的這篇文章時,都能夠察覺到這其中的不同尋常。
亞運會剛舉辦完,莫非中國馬上就要申辦奧運會了?
本來還沉浸在亞運會落幕餘溫的老百姓們,一不小心被《人民日報》上的這篇文章弄的熱血沸騰。
更有不少熱心群眾,紛紛像燕京市ZF、亞組委、中國奧委會等多個部門寫信、致電表達熱切的心情與樸素的願望,
借著亞運會的餘熱,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關於申辦奧運會的熱烈討論。
亞運會結束了,10月的第一周也結束了。
在亞運會期間,國際上發生了一件大事。
兩德統一!
這樁足以改變世界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其實醞釀已久,去年東德政局動蕩,
今年2月東德總理莫得羅訪問西德,3月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兩德統一步伐已經不可阻擋。
今年5月兩國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6月柏林牆拆除,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並入西德。
到10月,分裂40多年的德國重新統一。
在舉國關注亞運會的氛圍下,這個消息並未在國內掀起太大的波瀾,畢竟從去年到今年,兩德統一已經宣揚了一年多時間。
老百姓們聽到這個消息,唯一的感歎是:那些我們家失散的遊子,何時才能回家?
亞運會結束,又在燕京待了兩天,林朝陽正打算帶著孩子回香江,卻被王蒙帶著馬烽攔在了家門口。
「這是什麼情況?」看著兩人如此興師動眾,林朝陽麵露訝色。
「乾什麼去?」
「回香江啊!」
馬烽的臉上洋溢著激動、亢奮之情,問:「你不知道?」
「知道什麼?」林朝陽被馬烽問的一愣。
「你獲獎了!」馬烽高聲道。
獲獎?
林朝陽立刻反應過來,馬烽說的應該是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
之前蘆安·瓦爾特就說過,紐斯塔特是在10月份公布評獎結果。
「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林朝陽問。
馬烽重重的點頭,「沒錯!」
他急著問道,「沒人聯係你嗎?」
「聯係過,那都是一個多月前的事了。美國那邊的出版社打電話,說我提名入圍了。」
林朝陽最近都待在國內,不方便接打國際電話,蘭登書屋是不太好聯係上他的。
馬烽滿心慶幸,沒想到他們文協竟然是第一個來跟林朝陽報喜訊的。
「多虧了聶華苓聯係我們。昨天她聽說了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結果,一看竟然是中國人,立馬就聯係上了我們。」
聶華苓是華人作家,六十年代定居美國,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書。
她在1967年籌資創立了「國際寫作計劃」,旨在邀請美國以外的知名作家到美國來進行短期寫作和文化交流。
到七十年代中後期,聶華苓組織的國際寫作計劃規模擴大,開始邀請諸多中國作家參與其中。
蕭乾、丁靈、艾青、汪曾祺、茹誌鵑、王安儀等諸多知名作家都在近些年都通過這項活動到美國交流過,王蒙也是其中的一員。
聶華苓也因此與國內文學界建立了深厚的關係。
原來如此,林朝陽聽馬烽說完情況了然的點了點頭。
王蒙一臉笑眯眯的調侃道:「你小子行啊,不聲不響的又拿了個國際大獎!」
「這算什麼國際大獎,聶華苓沒打電話之前,你們知道這個獎嗎?」
「過分的謙虛就是驕傲。」王蒙哼了一聲,「我怎麼就不知道?」
他去美國訪問交流過,還真就知道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一點情況,反觀他旁邊的馬烽麵色有些尷尬,馬烽是真不知道。
不過這都不重要,現在不是知道了嘛!
「朝陽,這下子你可又為我們中國文學爭光了!」馬烽拍著林朝陽的肩膀,
表情嚴肅,目光欣慰。
「過獎過獎。」
「沒過獎!沒過獎!」馬烽說。
馬烽之前確實沒聽說過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而他之所以把這個獎項看得這麼高,主要是因為聶華苓的一番科普。
比起蘆安·瓦爾特的謹慎,馬烽從聶華苓處接受到的信息多少帶了些抬高的意味。
聶華苓跟馬烽提起了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當年創辦的初衷,說當年《今日世界文學》對諾貝爾文學獎一直以歐洲中心主義自傲的風格很不滿意,多次發表過對評獎結果的不滿和批評意見。
於是在1969年,刊物的愛沙尼亞裔主編伊凡·伊萬斯克便提出了要創辦一個國際文學獎項,用以對抗他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滿。
新生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在評獎規則突出一個開放,它要求每位評委隻允許參加一屆評獎,並且每屆隻允許提名一位入圍獲獎者。
對入圍者的國籍、書寫語言不做任何要求,隻看文學成就和過往作品水平。
除此之外,在評審過程中,入圍者要逐輪進行淘汰,每一位評委都要針對提名者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而這些看法和意見都將在獎項結果公布之後,隨之公開。
無論怎麼看,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開放性都要比實行評委終身製的諾貝爾文學獎高多了。
因而在這個獎項誕生之後,它也很快被美國文學界所接受並認可,被冠以了「美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的稱呼。
馬烽真正看重的就是這個名號一一「美國的諾貝爾文學獎」
而且聶華苓可說了,過去二十年間,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的獲獎者中,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可不在少數。
在馬烽眼中,此刻的林朝陽,那就是一顆發著金光的諾貝爾文學獎的苗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