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教唆貴州綠營去拔驢橛子!
清初,貴州綠營僅有2萬營兵。
後來,由於戰事需要,這個數字飆升至4萬人。
而此時,貴州全省人口隻有560萬。相當於同時期江蘇人口的六分之一!
如果考慮稅賦的話,就更寒酸了。
僅有可憐的26萬兩,勉強相當於蘇州府昆山一縣的稅賦。
稅賦貧瘠,人口稀少,卻養著4萬綠營兵,隻能說明一個問題――此地的軍事壓力很大!
4萬人的糧餉幾乎全靠朝廷撥給。
綠營兵們的眼睛都綠了,找不到外快。
防區內過境商隊稀少,村子貧瘠,山上的土司更是不好惹。想刮地皮,剛刮1尺就刨到了石頭。
……
他對那一盤藜蒿炒臘肉當中翠綠的藜蒿、還有一大碗贛江胖魚頭更感興趣。
“還有這道江西名菜,粉蒸肉。”
貴州綠營的鎮遠、威寧兩鎮2萬兵丁艱難跋涉了幾個月,終於抵達了南昌府豐城縣城外。
在他伸出筷子夾魚眼珠的那一刻,豐城士紳就心中有數了。
休整吃喝,養精蓄銳。
眾士紳都是人精,很快就瞧出來了這2位總兵的成色。
而被圍困在南昌城內、焦慮發狂的江西巡撫吳誌誠,派信使嚴令各州縣務必保證客兵的餉銀和糧秣,違令者斬。
趙知縣一邊斟酒,一邊詢問:
“卻不知將軍帶來了多少兵?”
兩家雖不親密,可略有來往。畢竟本府科舉萎靡、商路稀疏,識字率遠低於千分之一,誕生2個官宦世家太不容易了。
“這位是豐城知縣趙大人。”
用黃肆的話講,
故被稱為東張西王。
王生烈身材中等,更像是商人。
一個靠打苗人起家,一個靠打彝人起家。
“這兩位是鎮遠總兵王生烈,威遠鎮總兵周西發。”
南昌就是釣魚的誘餌。
“好,好。”眾士紳眼睛發亮,紛紛舉杯。
“好,好。”
王生烈和周西發,都是貴州提督依仗信任的心腹愛將。
“2萬!我貴州綠營的一半家底。”
“2位將軍遠道而來,勞苦功高,下官以及本縣士紳預備了酒菜為2位將軍接風洗塵。”
吳軍就在幾十裡外,軍情如火。
張家在銅仁府東邊,王家在西邊。
“好,好。”
縣衙內,
知縣、縣丞、主簿以及本縣6位士紳作陪。菜式十分豐盛,酒水十分充足,氣氛十分到位。
……
……
第4軍團的包圍圈故意在城池的西南側留出了口子。清軍信使來往基本沒大礙。
文舉很難走,本府向來文脈不暢。故而從軍,一路扶搖直上,竟是做到了總兵。
周西發身材魁梧,屬於典型的武將。
祖輩為當地梟雄,經商發家,後深感家族危機,故而將孫輩培養出仕。
大魚是雲貴湘桂四省的綠營兵,總數超過5萬人。
……
這幫丘八爺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王生烈武舉出身,貴州銅仁府人士。和前蘇州府元和知縣、現吳國忠臣,多次妄想嫁女的張有道乃是純正老鄉。
趙知縣主動給周西發夾菜:
“周總戎請嘗嘗,寧都三杯雞。”
身穿7品文官袍子的趙知縣趕緊迎上去,笑容滿臉。
如今的張有道家族全體搬到了蘇州府橫塘鎮,又蓋房又買地,儼然紮根江南。
……
聲若洪鐘,吃飯如搏命,喝酒一口一杯,來者不拒。說話間凶光畢露。
張家人認為,蘇州、銅仁兩府唯一的共同點是: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