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王言之有理,若老臣此時也在外麵,必然和眾位大人一樣,也是想來給陛下送行的。”
她這話算是一錘定音了,雖然兩邊人都不想再有人進來,但走到這一步,她們都知道,皇位一事不可能馬上敲定了,在這個時候,自然是不想做那得罪眾人的事情,不過也不可能將全京城的官員宗室都放到後宮來,那樣也的確是太出格了,因此就挑了幾個輩分最貴的宗室,以及三品以上的大員進來。
於是進來的人在宮裡哭,剩下的人在宮外哭,亂糟糟的哭成了一團,等到好不容易哭了一番之後,就開始討論皇位的事情了,眾人剛開了個頭,鶴翔就道“此事我也就罷了,陛下是怎麼說的?陛下可留有遺旨?陛下既然是有血脈留下,我等身為臣子,自然是要擁護陛下的太女登基的。”
“平西王此話卻是正理!”王梓山開口道,“皇女雖然年幼,但已露明君之像,我等隻要用心輔佐既可。”
她這話一出,跟著她過來的人紛紛附和,但其他人卻都麵露不快,過了片刻,一個年長的宗室才開口“王大人不知現在京城傳言嗎?”
王梓山心中一個咯噔,但還是強笑道“些許傳言,又怎能……”
“些許傳言?我等來時,這傳言已經響遍京城了!”
“就算如此……”
王梓山在這邊爭執著,而那邊,卻有一個黃門悄悄的拉了皇太夫一把,皇太夫有些驚訝的回過頭,然後就覺得手中多了個紙條,他打開,就見裡麵有一句話“四更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皇太夫臉色一變,瞪著眼前的黃門“你……”
那黃門笑的謙卑“殿下,高大人覺得這孩子,生來就該榮華富貴,而不該操心的。”
皇太夫表情一僵,然後有些絕望的看向王梓山。鶴翔來了,他們本來五成的把握,就隻剩下三成,這張紙條,那三成又去了一成,此時高遠航又表明了態度……
那他們連一成的把握都沒有了!
他長吸了口氣,慢慢的開口“爾等都是朝廷大臣,豈能為一些傳言左右,若讓外麵人聽了,天家的顏麵還要不要了?”
他突然開口,倒令得其他人都是一驚,那老宗室還想說什麼,她又道“然現在正是多事之秋,我大雁,也實不該將這千斤重擔放在一個孩子身上……”
他一點點的說著,下麵的人有驚奇的,有驚異的,更有震驚的,特彆是王梓山,她幾乎是驚駭的看著皇太夫,皇太夫麵無表情的看向眾人“我不過是一個男子,這些朝堂之事我是不懂的,儲君的冊立關乎我大雁國運,也就有勞於各位了。”
他說著,慢慢彎身行禮,其他人自然是不敢受的,紛紛還禮,隻有王梓山,愣愣的站在那裡,而不等她回過神,鄧夏就開口道“既然皇太夫這樣說了,那下官就在這裡舉薦光晷殿下!光晷殿下向有賢名,一向受士林愛戴,此時也隻有她能擔當重任!”
雖然覺得皇太夫的話有點蹊蹺,但這個時候,哪還有謙讓的?因此鄧夏第一個跳了出來,她一開口,她這邊跟來的人也紛紛讚同,光晷一再表示著謙遜,但眼睛卻看向高太尉,不過高太尉和剛才一樣,麵無表情的站在那裡。
高太尉不說話,那些後進來的,也大多都不出聲,她們倒不見得都和高太尉是站在一起的,但都知道,這個時候,高太尉的站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彆是,鶴翔又是帶著人過來的,她們來的時候都看到了,那一隊人馬,雖然說不多,可若是真的反了臉,她們這裡又有哪個能頂得住?
其實若是可以,她們現在也不想來踏這個渾水,但是宮裡的人已經上門傳旨了,她們再不願意,也是要趕過來了,不過人雖然是過來了,但大多心中卻是一個打算的,那就是絕不輕易出頭,因此就算一開始王梓山的那個提議,她們大多也隻是麵露不快,而不說什麼,而那個先前反對的老宗室也不再開口,得罪一方也就夠了,她可不願意把兩方都得罪了。
她們都不說話,於是滿屋子就隻剩下一個聲音,仿佛滿天下都同意光晷登位了,而這個時候,鶴翔笑了笑“若是六堂姐為儲君,也是大好的。”
她這麼一說,眾人更是驚異,還有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夢了,今天這是怎麼了?一個個都謙讓了起來,皇太夫也謙讓,這鶴翔也謙讓,難道說……光晷的聖君氣象就這麼濃厚?
這個時候,連光晷自己都是驚異的,她咳嗽了一聲,正要開口,突然傳來一個聲音“臣有異議!”
“臣,有異議。”隨著這一句,高平慢慢的走了出來,她身上有伯爵的封號,所以剛才也跟著眾人一起進來了,她一上前,先對著皇太夫、楚王等人行了禮,然後才慢慢的開口,“按說,在下官職卑微,又是小輩,此事不該臣下多嘴的,但是,昨晚卑下就在陛下的身邊,因此有一些事情,倒不得不說。”
她一開口,眾人都知道,這是代表高太尉的意思了,因此當下就有人道“忠勇伯有話自然請說。”
“其實,卑下也隻有三句話要說。第一句,禦林軍統領鄭林是在晴明台下進宮的時候被殺的;第二句,晴明台下,是和那亂臣寧王一起進來的;第三句,隻有晴明台下,有進宮的令牌。”
她說完,就又退了下去,晴明臉色青白,厲聲道“忠勇伯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在說,我也為亂黨嗎?”
高平沒有說話,晴明還要說什麼,卻被常王拉住了,鄧夏等人正準備說什麼,王梓山突然站出來,對鶴翔行禮,然後又麵向眾人道“王某提議,由鶴翔殿下登位!”
“李某附議……”
“韋某附議……”
“附議……”
附議的聲音不斷,先是王梓山那邊的,然後後來的也紛紛出口,高平的話,就代表了高太尉的意思,這時候王梓山倒向了,她們自然是不能落後,因此一個個都跟著附議,到最後,連韋易也跟著附議,這麼一圈附議下來,光晷再無翻身的可能。
鳳巢二十七年五月六日,新皇登位,史稱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