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還是中平五年,漢帝劉宏仍在,諸侯還維持著暗地裡發展,並沒有開始明目張膽的四處攻伐。
同樣的,各地的謀士、武將,大多還都處於在野的狀態。當然,這個在野指的隻是他們還未認主。
像典韋這樣的,是各種意義的在野,既沒有認主,還因為殺人在野外遊蕩,不能回家。
有一些謀士或武將,正在四處遊曆天下,增長見聞,順便選擇明主。
也有不少人,正在家中閉門讀書,又或者聚集青壯加以訓練,以求自保,或護衛一方。
潁川郡陽翟(後世之豫省禹州),某家酒樓之內。
陸誠坐在二樓一個靠窗的位置,典韋一身勁裝,腰插雙戟,站立一旁。
“典韋,不必這麼拘謹,坐下來一起喝一杯。”
“主公在上,典韋怎可同坐?”
“你呀,就是規矩多了點。李典,典韋,你二人在旁邊再找張桌子,與他們一起喝一杯吧。”
“謝主公。”
陸誠端起一杯酒,喝了一口,便放在了一旁:“這釀酒的工藝太過粗糙,還不如咱們遼東的地瓜燒,你們喝吧。”
就在此時,一名隨行的護衛從外麵走了進來,到了陸誠身前,取出一份情報遞了過來:“主公,這是有關郭嘉、徐庶、戲誌才三人的資料。”
陸誠接過來瀏覽了一遍,對這三人此時的情況都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說起來,這年代,能夠讀得起書的,要麼是世家子弟,要麼是豪強子弟,要麼是商賈子弟,再不濟也是個寒門。
其實,所謂的寒門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沒落的世家貴族。
在這個造紙術沒有普及的年代,書籍知識的主要載體還是竹簡。這也導致書籍的價格極為高昂,每一冊書籍都是可以當做傳家寶的存在,普通百姓根本接觸不到書籍。
那些所謂的寒門士子,也是靠著祖上傳下來一些書籍,讀書明理,再互相交流,才有了學問見識。
像盧植、蔡邕這樣的大儒,之所以能夠被天下文人所敬仰,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家中收藏了許多書籍,並且願意把這些書籍分享出來,偶爾還會開個講座,講授學問,或者收幾個徒弟。
換句話說,知識和學問才是那些世家大族真正的底蘊。
郭嘉三人當中,戲誌才和徐庶算是寒門子弟,家中已經沒落,但仍有書籍傳承。
至於郭嘉,乃是潁川郭氏旁支子弟。同樣算是世家子弟。
潁川郭氏,出自春秋時期“假道滅虢”中對東虢國。虢國被滅之後,其中一支族人流落到潁川,在此開枝散葉,紮下根來。
經過西、東兩漢的發展,潁川郭氏已經成為當地有名的名門望族,東漢時著名的刑法世家,巔峰時期更是一門七廷尉,出現過諸多智謀之士。
“潁川郭氏旁係子弟郭嘉,少有大誌,勤勉好學,長期閉門讀書。平素喜愛結交英傑之士,不與俗人來往。與人交流之時,多談論天下形勢。精通天文地理,熟知天下名流……”
“戲誌才,潁川寒門子弟,博學多才,常與荀彧、郭嘉等人交往,素有才名……”
“徐庶,任俠好鬥,最喜舞槍弄棒,不愛讀書。常與遊俠兒交往,懲治地痞流氓……”
看完三人的資料,陸誠盯著徐庶的名字,心中卻是有些感慨。現在的徐庶,還不是後來那個一流謀士,而是一個整天想著打架鬥毆、行俠仗義的中二少年。
但就是這麼一個不愛讀書的少年,後因替人報仇,沾上了官司,被迫逃往他鄉,改名換姓,開始讀書向學。
僅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徐庶就學了一身本事,成為了一流謀士,後來更是能與其他諸多一流謀士掰掰腕子。
即便是郭嘉、戲誌才、諸葛亮這樣的,也都是自幼開始讀書,勤奮好學,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但徐庶從小玩到大,僅學了五六年,就比得上彆人十幾二十幾年的刻苦學習,其天賦可見一斑。
“主公,戲誌才與郭嘉等人平素喜歡住在城東竹林涼亭內,讀書論事,交流學問。徐庶此人則是常在附近鄉裡遊逛,但其事母至孝,每晚必歸。此時此刻,徐庶應該正在與人比武論劍。”
“哦?那就去看看。”
酒足飯飽之後,陸誠帶著隨從,一起來到城南某處柳林中,就見前方正有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互相切磋武藝。
陸誠等人剛剛靠近,那群年輕人就看了過來:“爾等何人,莫非想要與我們一較高下?”
陸誠看了一眼這群人,都是一些十七八歲,精力旺盛的少年,便衝著一旁的一個護衛點點頭。
那護衛當即走了出去,嗬嗬一笑:“聽說你們這裡有幾個高手,平日裡最喜打抱不平。正好兒,我們兄弟幾個也都喜歡舞槍弄棒,不如大家切磋切磋?”
“有何不可?我先來領教領教閣下的高招。”
一個高個兒少年挺身而出,向陸誠的那名護衛發起了挑戰。
雙方交手不到一回合,那名少年還沒有反應過來,陸誠的侍衛已經將腰間長刀連帶刀鞘架在了對方的脖子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