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往下看,因為時間久遠,有一部分的筆錄被抹去。
後續中,首位道子清楚的提到了一位儒家的上三境!
李沛霖眼神一亮,就是他。
首位道子提到這位儒家上三境的筆墨不多,不過清楚的記載了這位儒家上三境並非屬於稷下學宮之中,而且兩人還見過一次......
首位道子給出的評價隻有四個字。
不倫不類。
李沛霖可以確定,這位上三境的儒家修士,就是那位離經叛道,將十二位聖人斬殺的罪魁禍首。
也是導致稷下學宮傳承斷絕的原因。
在首位道子的筆錄中,還清楚的記載了三千年前的武道魁首。
三千年前武道大盛,修行武道的修士極多,因為武道對於修士天賦要求沒有那麼嚴苛,隻要修士願意付出,或多或少都會有回報。
當時的武道魁首,不止是武道境界最高的,也是公認的武道最能打的。
曾經首位道子也和他交手過,在古籍中記載,那場隱匿的大戰,最後還是武道魁首更勝一籌。
不過那位武道魁首性格灑脫,並未開宗立派,孑然一人。
李沛霖在那頁古籍的最下麵,發現了那位武道魁首的名字。
萬千山。
“三千年前的武道魁首......”
李沛霖和畢月默默往後查看,在記載中,三千年前修士和凡人比例嚴重失調,修士太少,凡人太多。
在記載中,有一位大妖在極北之地還出手攔住了煉器老祖,不過那場大戰的結果並沒有記載。
古籍中途斷去了許多,約莫是時隔了百年之久。
首位道子再次下筆,提到了一個人。
不曾描述名字,也不曾描述修為境界,更不曾描述事跡。
隻有一個“他”字。
在記載中那是一個年輕人,兩人偶然之間見過一麵,緣分使然聊過幾句。
“他”似乎對於世道有一些自己的見解,那時候“他”才剛剛踏入修行界。
首位道子對他的描述極少,就這麼斷開。
古籍的最後一頁,整篇隻有一句話。
“吾尋他,去也。”
到此戛然而止。
李沛霖皺起眉頭,這其中蘊含的信息實在是太多。
最後的那個“他”是誰?
畢月同樣神色不解,隨後兩人抽出第二本古籍,亦是第二位道子的筆錄。
隻是很可惜,第二位道子經手的時候,就已經是末法時代了,那時候道門天宗已經封閉在洞天福地之中。
畢月忍不住問道:“你這麼確定出手的人是那位三千年前的儒家修士?”
按理說當今天下也有上三境的修士出現了,項遠率先踏入形散境,估計也應該有一兩位修士踏入上三境了。
為什麼偏偏去懷疑一個三千年前的修士?
李沛霖搖搖頭,說道:“我去過思無涯,天生道體的緣故,我能察覺到有一絲道氣留存。”
“那一絲道氣,極其詭異,絕非當代。”
李沛霖此時心中已經有了直覺,再十餘年前,他曾經也感受到過這種極其古老的道氣。
秘境,遠古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