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花了一天半的時間才算騰挪完了虹光閣買下的瓷器。版
羅廣亮和小陶整整跑了十四趟,合計為寧衛民拉回來二十八車的東西。
可就這將近一千件兒瓷器全都挪進了馬家花園假山下的冰窖裡,看著也僅僅占了一個小小的角落,還不到總麵積的二十分之一呢。
說真的,哪怕寧衛民就是把自己所有就家當都運過來。
包括存在糕點廠地道裡的玩意,存在重文門旅館裡的那近萬件字畫,大概也是塞不滿這冰窖的。
彆忘了,這個冰窖層高四米呢,箱子摞箱子那得擱多少去啊?
要真想把這冰窖變得跟個藏寶庫一樣的滿滿騰騰,恐怕寧衛民還得繼續努力個十年八年的才行哪。
當然,由此也足可見馬家當年的豪闊。版
要知道,官辦的冰窖多是半地下的,能在假山之下修建出純地下的,這樣大麵積的私家冰窖,人力、物力、財力,還有專業的建築知識與施工經驗缺一不可。
大概全京城隻有馬家才有這個能力實現。
所以不得不說,寧衛民這個當今的京城首富,和過去的京城首富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的。
而這種差距,絕不是單純靠錢多,就能輕易追平的。
哪怕寧衛民肯花再多的錢,他也造不出像馬家花園這樣高水平的私家花園了。
至於和虹光閣一樣對內開放的敦化閣,由於有文物局領導的推薦,寧衛民也是要去逛一逛的。
不過,畢竟太意氣風發了容易惹禍上身。版
所以不想太惹眼的寧衛民,就沒好意思不遺餘力地再掃蕩人家的精品庫存。
也就點到為止地花了六萬塊,又買了三百來件兒吧。
好在後麵的事兒還能交給康術德,讓老爺子當個日常消遣,沒事慢慢淘換著。
隻要有錢,螞蟻搬家仍舊是一種有效的搬家策略。
歸了包堆兒,兩家店裡的好東西多數還得落在這師徒倆的手裡。
這就是寧衛民遙遙領先的資本碾壓了。
真不是嘚瑟,他琢磨這事兒,自己有時候也挺不好意思的。版
尤其是想到那位馬嘟嘟,他這明顯算是劫了人家的胡了,不會再給這位爺留下多少蹲地上挑碗的機會了。
那麼如果那位馬先生的個人收藏因為他受到了嚴重影響,那幾十年後還會有觀複博物館出現嗎?
哎呀,這種感覺其實還挺操蛋的。
彆人一個不算遠大的夢想,卻因為他被困在了原地……
愛慕騷銳啊!
…………
快刀斬亂麻地處理好捐贈文物的事兒,順帶還收獲了文物局的人情和上千件兒的官窯瓷器。版
接下來,寧衛民原本是打算趕緊去看看壇宮飯莊和天壇的新春遊園會的。
畢竟那才是老巢啊。
何況出國人選的事兒也得儘快確定,好去為這些人辦理簽證和護照呢。
但是,羅廣亮和小陶卻又猴子獻寶似的,想讓寧衛民跟他們走,去看看和他們合股的小生意鼓搗的怎麼樣了
說是他們聽了寧衛民的話,已經找著了一個手藝高明的老銅匠,做出了兩輛非常漂亮的三輪車了。
就是不知道那車子的樣式,符合不符合寧衛民的要求。
隻要寧衛民點頭,他們回頭就能招攬人手了,估摸四月份就能開始運營了。版
於是,鑒於羅廣亮和小陶辛苦了好幾天了,寧衛民也不好駁他們麵子。
就隻能先私後公,把去壇宮和天壇的事兒再延遲一天了。
不過還彆說啊,這一趟跑的可不虧。
讓寧衛民沒想到的是,羅廣亮和小陶一點沒誇大其詞,他們把這事兒辦得還真是漂亮。
他們請來造車的師傅姓孫,叫孫世英。
彆看今年已經六十一歲了,但要論銅活兒的裝潢手藝,可是個真正的行家裡手。
要問他們怎麼認識的,那也夠巧的。版
原本這老爺子退休在家沒事兒乾,在菜市口擺了個便民修車攤兒,掙幾個小錢。
有一天羅廣亮他們車壞半道兒上了,純粹在修自行車的時候,這麼閒聊天,話趕話聊到一起去的。
這不能不說是他們的運道,也是寧衛民的運道。
至於說到老師傅做的三輪車有多麼講究,那還得先從洋車演變的曆史開始捋。
否則就難免會有思維上的誤區,就難以明白這三輪車和銅活兒有什麼關係。
要知道,洋車之所以叫“洋車”是因為從東洋傳過來而得名。
滬海叫黃包車,津門又叫膠皮,花城可就叫車仔了。版
這種車最初是硬膠皮的車輪,刷黑漆,輪子高,車把短。
很可能是小日本兒個子小,又穿木遝拉板跑不快的關係。
就跟頭兩年在大陸播放過的日本電視劇《姿三四郎》裡演得差不多,反正人坐在上麵不太舒服。
後來有了充氣輪胎,京城人又進行了結構上的改造。
特意將車把加長,車輪放低,車廂加高,這才變成了電影《駱駝祥子》裡的那種洋車樣式。
從此就拉著省力,跑得輕快,坐著也舒服多了。
像京城有句土話兒——“美得屁顛兒屁顛兒的”。版
如果追本溯源,其實就是為了描述坐洋車的感覺而光榮誕生的。
實際上在1937年之前,靠人在前麵拉著跑的洋車一直都是京城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從北平淪陷,日本人送給“北平治安維持會會長”江朝宗第一輛人力三輪車開始。
京城的洋車就逐漸的,一步一步的,又被這種新興的交通工具所取代了。
一個是因為三輪車比洋車更快捷,更舒適,更省力氣。
另外一個,也有日本人有意推行的原因。
因為這東西是日本人在洋車和自行車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版
小鬼子多壞啊,你看他前腳兒給你來個軍事侵略吧,後腳兒就又給你一個經濟占領。
抖機靈抖得多是地方!
就是吃相難看得很,永遠改不了一股子下作的市儈氣。
至於說到當年京城最知名的造車廠。
一個是在東華門大街路南的“懋順車廠”,另一個就是西交民巷的“起順車行”。
很可惜的是,雖說是造車廠,但這兩家,實質上都是由木匠、鐵匠組成的攢車作坊。
並沒有什麼現金的設備和原料。版
除了木料、油漆坐墊、靠墊、車篷子是造車廠自己弄以外。
連打銅活什件的銅,也得向日本洋行去采購。
像內胎、外帶、車條、滾珠、軸承、弓子、手鈴、腳鈴、喇叭等重要零件更是如此。
北平淪陷前,這兩家車行是從英國人、德國人那裡定購的。
“七七事變”後,他們全得向日本人購買。
所以呀,彆看就這麼一輛洋車,售價可要一百多大洋,貴的時候小二百。
而造車廠賺的卻不過是七塊八塊的而已,最好的時候也就十塊二十的。版
這就是當時咱們民族工業水平啊,那真是太寒磣啦。
不過也得說,咱們的人更懂得享受,過去的手藝人活兒也好。
攢出來的洋車和三輪車,經過幾度改進,無論舒適度還是外觀,都比洋人自己造的要好。
像當時的車廂,裡頭講究的是軟包帶靠墊,而且帶仰角,這才能靠著舒服。
箱體得是軟木料,外邊還得封鐵皮。
由車廂周邊起,卡三道白銅線,一直到車簸箕為止。
這樣的車配上鄧祿普的車胎才穩固防震啊。版
人坐在裡麵,即使路況再不好也不會顛得受不了。
另外車廂後還安有銅扶手,備車夫及專門“搡車的”手握之用。
真遇著陡坡,一人蹬一人推,一樣能讓你舒舒服服上去,安安全全的下來。
最後,還有些附件的添置,對各種天氣的考慮簡直周到極了。
像車篷的條楞一樣要包銅活,而且是帶胳臂肘的即支子)。
上鋪水籠布的車篷子,前帶大簾一塊。
這樣可隨時收放,以供遮風擋雨。版
車左右擋泥板和扶手,也都要包白銅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