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就是遇見你以後不挨打了,也不是,和你工作後的第一個除夕,我也挨打了!我就是傳說中嗎種爹不疼媽不愛的小孩兒,小時候,碰撒一杯水,都要挨打。要是碰倒了牛奶,那估計就是混合雙打了!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期,我的少年時光,打耳光都是家常便飯。現在回憶起來,打耳光就是最輕的懲罰了!所以,你覺得,這一巴掌,能對我產生什麼心理陰影?”
小助理此刻的心情有點複雜,又有感動,又有點覺得無奈。
傅亦瑤作為一個外人,而自己又是一個成年人,傅亦瑤都怕這麼一個耳光對自己產生什麼心理陰影,當時,自己的父母在想什麼呢?
傅亦瑤聽到小助理這麼說,也是有點震驚的。這是她第一次聽見小助理說挨打的事情,她之前隻是單純的知道小助理的父母不怎麼喜歡她,她以為單純的重男輕女罷了,現在看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傅亦瑤不敢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父母,能對自己的親生孩子下手!
“姐,不用心疼我,我現在都不在乎了。我也很少回家。父母對我來說,更像是‘白月光’,得不到也忘不了。但是,現在我明白了,彆指望彆人愛自己,人,首先得學會自己愛自己。最重要的是,看過了太多幸福的家庭,我也明白了,各人有各人的緣分,我有可能沒有父母這方麵的緣分吧。畢竟,不是每一對父母都是疼愛自己的孩子的,人生,總有意外不是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我都不糾結啦!”
傅亦瑤看小助理一臉坦然地說出這些話,她也明白了,小助理現在是真的想開了。
傅亦瑤也算是清楚了,這世界,真的有些父母,不愛或者說不夠愛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他們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從未真正關心過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孩子心裡畏懼的是什麼,他們通通一問三不知。
有些父母,隻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成績優秀,因為這樣,他們才有炫耀的資本。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對孩子的感受漠不關心,這就是所謂的父母之愛嗎?孩子想要一個蘋果,他們非說香蕉更好。
有些父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從未給予過足夠的陪伴和支持。工作忙成了他們常用的借口,“我給你錢你還想我怎樣”成了他們的理直氣壯。
有些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卻從不考慮孩子的興趣和夢想。怎麼,北大你不想上嗎?是你自己不夠喜歡嗎?所以才強迫孩子努力,滿足自己的願望嗎?
有些父母,當孩子犯錯時,他們不是耐心教導,而是一味地指責和批評。不問原因,不求真相,隻是單純的喜歡說教。
有些父母,隻關注孩子的成績,卻不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在他們眼裡,一百分大於孩子的健康,大於孩子的品德優秀。
有些父母,不願意為孩子付出時間和精力,卻總是抱怨孩子不夠優秀。在他們眼裡,結果永遠比過程更重要,他們想要的,隻是結果。
有些孩子,對孩子的愛充滿了條件和限製,隻有孩子滿足他們的要求時,才會表現出愛。“你這次考第一名,媽媽就陪你去遊樂場。”可笑又可悲,孩子的童年就這麼一次,怎麼能變成談判的條件!
有些父母,在孩子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卻選擇了缺席。不可否認,父母會麵臨各種壓力,可是,每天一個視頻電話,經常關心一下孩子,偶爾回來探望,終究是可以做到的吧?
所以,不過是不夠愛,不過是不會愛,彆找借口。
以前的小助理,還會給自己的父母找找借口,覺得他們隻是不會表達愛,而不是不夠愛自己。
以前的小助理,還會對自己的父母抱有期待,覺得他們終有一天會改過自新,重新擁抱自己。
以前的小助理,還會對自己的父母心懷感恩,覺得他們既然給了自己生命,那自己無論如何都要“乖”,都要“聽話”。
可是,那一年的除夕,那一年的拳打腳踢和無儘的咒罵,她才知道,自己的期待,無論何時都會幻化成空,那隻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或者說是異想天開更準確。
傅亦瑤回來後,在傅亦瑤身邊待的久了,她才知道,有些時候,愛與不愛,和血緣並沒有什麼關係。
有些人,天生就是不愛你,哪怕你是他們的親生骨肉。
而有些人,相處起來,會一直疼愛你,哪怕你們之間隻是萍水相逢後的慢慢相處。
有些人,你做的再好,在她眼裡都不夠好,都是理所應當的。
有些人,哪怕你取得一點點成就,她都會覺得你做得很好,會時時刻刻給你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