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要滅魏自然是要有滅魏檄文的。
小朝上。
劉禪端坐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階下群臣,心中激蕩著複漢的壯誌豪情。
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魏賊曹叡,篡漢自立,欺壓百姓,四海之內,怨聲載道。朕欲伐之,以正乾坤,恢複漢室之榮光。然師出有名,需一文以昭告天下,何人願為朕執筆,書寫此大漢滅魏曹叡之檄文?”
言罷,階下一文士應聲而出,此人名曰譙周,才情出眾,筆墨間自有一股凜然正氣。
劉禪見狀,微微頷首,示意其上前。
譙周領命,鋪紙研墨,提筆蘸取飽滿濃墨,略作沉思,遂揮毫潑墨,一氣嗬成。
其文曰:
“蓋聞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昔我大漢,高祖龍興,光武中興,四百年基業,澤被蒼生。
然自魏賊曹叡篡逆以來,天綱不振,王道淪喪,百姓塗炭,四海鼎沸。
曹叡者,狼心狗行之輩,竊據神器,妄自稱尊。其政令苛嚴,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其軍橫暴,侵擾四境,烽火連天。此賊不除,漢室難興,天下無寧日矣!
朕劉禪,承先祖之遺訓,蒙上天之眷顧,登基為帝,誓要蕩平奸邪,恢複漢室之榮光。
今朕親率大軍,北伐中原,誓與魏賊決一死戰。
朕之將士,皆忠勇之士,誓斬曹叡之首,以祭天地先祖之靈。
且夫魏賊曹叡,其行徑之卑劣,天地所不容。
彼父曹操,欺壓漢室,擅權專政,已為大逆不道;曹叡繼之,更變本加厲,篡漢自立,實乃罪大惡極。
朕伐之,非為一己之私,實為天下蒼生,為漢室之延續。
朕書此檄文,昭告天下。
望有誌之士,聞風起雲湧,共襄義舉。
朕大漢之旗,將插遍中原之地;朕大漢之威,將震懾四海之邦。
魏賊曹叡,若識時務,當速速束手就擒,免遭滅頂之災。
否則,待朕大軍一至,必將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譙周擱筆,劉禪覽之,隻見其文筆犀利,氣勢磅礴,字字句句皆如利劍出鞘,直指魏賊曹叡之心。
劉禪不禁拍案叫絕:“好!此文足以震懾敵膽,鼓舞士氣。傳令下去,即刻抄錄多份,傳遍天下,讓世人皆知朕伐魏之決心!”
於是,這篇大漢滅魏曹叡之檄文,如同春雷乍響,迅速傳遍中原大地。
百姓聞之,無不歡欣鼓舞,紛紛響應劉禪的號召;將士們讀之,更是熱血沸騰,誓要隨陛下北伐中原,恢複漢室之榮光。
一時間,大漢王朝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隨著春日的暖陽漸漸驅散了冬日的嚴寒,冀州與幽州的大地上,一片片嫩綠的麥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預示著又一年的豐收在望。
然而,在這片生機勃勃的景象之下,一場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爭陰雲正悄然籠罩。
在鄴城,這座古老而雄偉的城池,此刻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喧囂與忙碌。
城門外,一輛輛滿載著糧食、布匹、兵器的馬車絡繹不絕,它們從冀州、幽州各地彙聚而來,如同一條條細流,最終彙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湧入鄴城。
這些物資,是即將出征的將士們生命的保障,也是他們戰勝敵人的重要依仗。
在鄴城的城頭上,一位身著鎧甲的將領正凝視著下方繁忙的景象,他的眼神中既有對勝利的渴望,也有對戰爭的憂慮。
這位將領名叫趙雲,字子龍,以其勇猛善戰、忠誠無畏而著稱。
此時,他的目光穿過重重疊疊的人群和物資堆,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戰場上的刀光劍影,聽到了戰馬嘶鳴和士兵們的呐喊聲。
“子龍將軍,您看這景象,真是壯觀啊!”一旁,一位年輕的副將讚歎道。
他名叫馬謖,雖然年輕,但才華橫溢,是趙雲頗為賞識的後輩。
趙雲微微一笑,道:“是啊,這場戰爭關係到我大漢的興亡,我們必須全力以赴。不過,戰爭是殘酷的,我希望我們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說話間,一隊隊被征召的民夫從城門湧入,他們或肩扛手提,或推車拉馬,將一批批物資運往指定的倉庫。
這些民夫中,有年邁的老者,也有稚嫩的孩童,他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和無奈,但眼神中卻閃爍著對家園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趙雲看著這些民夫,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
他知道,這些普通百姓為了國家的安寧,不得不放下手中的農具,離開熟悉的土地,加入到這場殘酷的戰爭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鄴城內的物資和人力越來越多,很快就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戰兵八萬,民夫十萬,號稱三十萬大軍。
這些士兵和民夫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經曆,但此刻都彙聚在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鬥。
在鄴城的軍營裡,士兵們正在緊張地進行著戰前訓練。
他們或揮舞著長槍大刀,或練習著箭術騎術,每一個動作都透露出他們堅定的決心和頑強的鬥誌。
趙雲穿梭在軍營中,不時地給與士兵們鼓勵和指導,他的身影成為了軍營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與此同時,在清河郡,另一支漢軍也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這支軍隊由魏延率領,同樣聚集了五萬戰兵和八萬民夫,號稱二十萬大軍。
他們的目標是兗州,一個因民變而陷入混亂的地方。
魏延性格豪爽、勇猛無畏,他深知攻下兗州的重要性——這不僅能削弱敵人的力量,還能讓青徐豫三州的大軍無法馳援洛陽,從而減輕鄴城方向的壓力。
至於為何趙雲之前在清河,如今被調到鄴城,而魏延在鄴城,被調到清河,自然是帝王心術了。
在清河郡的軍營裡,魏延正和他的部將們商議著作戰計劃。
他的聲音洪亮如鐘,充滿了自信和力量:“兗州民變正是我們的大好機會!我們要趁亂而入,一舉奪下兗州!讓那些百姓知道,誰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
部將們紛紛點頭讚同,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興奮和期待。
魏延的話仿佛給他們注入了一股無形的力量,讓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充滿了信心。
然而,戰爭總是充滿了變數。
就在漢軍緊鑼密鼓地準備之際,敵軍的探子已經悄然潛入了鄴城和清河郡。
他們小心翼翼地收集著情報,試圖摸清漢軍的底細和動向。
而漢軍這邊,雖然也有所察覺,但由於敵軍探子的狡猾和隱蔽性,他們很難將其一網打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