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仿佛靜止了一般,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與焦慮。禦醫們忙碌的身影在燈火搖曳下顯得格外莊重,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牽動著在場所有人的心弦。
終於,在眾人的期盼中,劉禪緩緩睜開了眼睛,雖然臉色蒼白,但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生機。
“朕……朕還活著……”劉禪的聲音微弱而沙啞,但足以讓在場的所有人歡呼雀躍。黃皓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跪在劉禪麵前,顫聲道:“陛下洪福齊天,必能逢凶化吉!”
隨著劉禪的蘇醒,行宮的氣氛逐漸緩和下來。
眾人開始清理廢墟,安葬死者,救治傷者。
雖然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所有人都心有餘悸,但皇帝的幸存無疑是最好的消息。
劉禪此刻躺在龍它之上,臉色蒼白如紙,額頭上密布著細密的汗珠,雙眼中閃爍著未定的驚恐與痛楚。
他的雙手緊緊抓著椅柄,仿佛那是他在這動蕩世界中惟一的依靠。
雖然未至七竅流血那般慘烈,但那股由內而外的不適感,如同千萬根針同時刺入肌膚,讓他幾乎難以忍受。
華佗聞訊匆匆趕來,他的身影在宮燈的映照下拉長,顯得格外莊重。
華佗先是遠遠地觀察了劉禪一番,隨後緩緩走近,那雙閱人無數的眼睛裡閃爍著睿智與關懷。
他輕提衣袖,開始了傳統的“望聞問切”。
華佗的指尖輕輕搭在劉禪的手腕上,閉目凝神,仿佛在與劉禪體內的脈絡對話。
片刻之後,華佗睜開眼,嘴角勾起一抹釋然的微笑:“陛下福澤連綿,此番雖有驚嚇,但所幸並非內傷,隻需服下幾劑調養之藥,靜養一月,定能恢複如初。”
此言一出,周圍的群臣仿佛集體鬆了一口氣,臉上的憂慮與緊張瞬間消散了不少。
劉禪自己也是心中一寬,有種劫後餘生的慶幸。
或許是因為近期的連連勝仗,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生出了懈怠之心,這才給了刺客可乘之機。
想到這裡,劉禪的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有絲毫的鬆懈。
華佗告退後,劉禪緩緩站起身,儘管身體依舊虛弱,但他的眼神卻變得異常堅定。
他招手示意群臣靠近,聲音雖微弱卻充滿力量:“朕此番遭遇,該如何向天下人言說?”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陷入了一片沉寂,每個人都在心中盤算著最合適的策略。
費禕挺身而出,猶如一股不可動搖的力量,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宛如古鐘悠揚,字字鏗鏘有力:“陛下,乃我大漢之魂魄,萬民之依托。當下之際,我們務必向天下宣告,陛下身體康健,平安無事。唯有如此,方能安撫民心,穩固朝堂之秩序。”
他的話語仿佛一股溫暖的春風,吹散了在場眾人心頭的陰霾,又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眾人聽後,無不麵露讚同之色,紛紛點頭應和,有的輕聲附和道:“費大人所言極是,正該如此。”
有的則高聲讚同:“對,應當即刻昭告天下,以安民心。
然而,就在這時,黃崇提出了另一個見解:“陛下,或許我們可以利用這次事件,以重傷未愈為餌,誘使司馬懿露出破綻。”
黃崇的眼神閃爍著狡黠的光芒,顯然,這是一個大膽而又充滿風險的計劃。
劉禪聽著群臣的議論,眼神閃爍不定,他在心中權衡著每一個方案的利弊。
最終,他的目光變得堅定,聲音雖輕卻透露出不容置疑的決斷:“昭告天下,朕無事,讓百姓安心。同時,收縮戰線,加強防禦,並立即派人前往長安,將承乾接回鄴城。”
劉禪的話語落下,殿內頓時響起了一陣低語,眾人眼中都閃爍著恍然大悟的光芒。
劉禪的這一決策,既展現了他的智慧,也透露出他對未來的深遠考量。
將長子承乾接回身邊,這一舉動看似平常,實則暗含玄機。
若是司馬懿得知此訊,定會猜疑劉禪此舉背後的深意,或許真的會誤以為大漢天子已命不久矣,從而放鬆警惕,為大漢爭取到寶貴的準備時間。
而一旦司馬懿按捺不住,選擇進攻,那便是蜀漢收複河內的最佳時機。
隨著劉禪的命令下達,宮中的氣氛也逐漸變得緊張而有序。
侍從們匆匆穿梭於各殿之間,準備著詔書與信使的出發。
而劉禪,則在群臣的簇擁下,緩緩步入內殿,準備休憩。
秋風瑟瑟,卷起共縣城頭斑駁的塵土,也吹散了連日來緊繃在司馬懿心頭的那股壓抑。
自被漢軍緊追不舍,一路逃至此地,他終得片刻喘息。
然而,這短暫的安寧並未讓他有絲毫的放鬆,相反,他的眼神更加銳利,眉頭緊鎖,仿佛能穿透秋風,直視那遙遠的朝歌城。
共縣雖小,卻地處要衝,是連接魏、漢兩地的咽喉之地。
司馬懿站在城牆上,望著遠處連綿不絕的山巒,心中五味雜陳。
他深知,此刻的平靜隻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大漢的動向,將直接決定魏國的未來。
正當他沉浸在深思之中,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斷了他的思緒。
一名身著黑衣,麵容冷峻的校事府密探悄無聲息地出現在他的身旁,雙手呈上一封密信。
司馬懿拆開一看,臉色驟變。
信中所述,大漢皇帝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刺殺中遭遇火藥轟炸,雖傳聞中旨宣稱皇帝無恙,但字裡行間透露出的信息卻讓人心生疑慮。
“怎麼可能?”司馬懿低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難以置信。
他精心布置的後手,本應在這場混亂中起到關鍵作用,為何會突然失效?
難道真的是天命難違,大魏氣數已儘?
司馬師見狀,快步上前,輕聲問道:“父親,信中可有其他消息?”
密探聞言,壓低聲音繼續彙報:“據聞,大漢皇帝已下令,召皇長子劉嗣前來鄴城。”
司馬師聞言,眼中閃過一抹精光,他迅速分析著這條信息的含義:“父親,此中必有蹊蹺。若非劉公嗣傷勢嚴重,難以主持大局,漢國怎會如此急迫地召皇長子前來?”
司馬懿聞言,眼神閃爍,似乎在瞬間捕捉到了什麼。
他轉頭看向密探,聲音低沉而有力:“漢軍軍勢如何?可有繼續追擊?”
密探搖了搖頭,回答道:“漢軍並未繼續追擊,似乎是在全力穩固新占領的地盤,消化戰果。”
司馬懿聽後,沉默片刻,隨後緩緩轉身,目光深邃地望向遠方。
此時,司馬昭也走了過來,他年輕的臉龐上帶著幾分急切:“父親,漢國皇帝若真的危在旦夕,這正是我等大展宏圖,建立不世之功的絕佳時機!”
司馬懿沒有立即回應,而是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氣。
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權力更迭,更是一場關乎魏國未來的生死存亡之戰。
他必須謹慎,必須確保每一步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片刻之後,司馬懿睜開眼睛,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他看向兩個兒子,聲音沉穩而有力:“漢國皇帝的情況尚未明朗,但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師兒,你即刻前往汲縣,密切關注漢國的動向;司馬昭,你負責整頓兵馬,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變故。”
說完,司馬懿又轉向密探:“你繼續潛伏,密切監視漢軍的動向,有任何風吹草動,立即彙報。”
三人領命而去,隻留下司馬懿一人站在城牆上,望著遠方漸漸模糊的山影。
他的身影在秋風中顯得格外孤獨,但那雙眼睛卻透露出無比的堅定和決心。
接下來的日子裡,司馬懿仿佛變成了一台不知疲倦的機器,日夜操勞,既要關注前線的戰況,又要處理軍中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