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愛爾蘭人起義部隊僅僅是一些烏合之眾,且數量稀少的消息並沒有傳回帝國議會,又或者是帝國議會知道了,但是由於利益原因,他們又忽視了這條消息。
軍隊需要戰爭來獲得榮譽和軍費,貴族需要屠殺愛爾蘭人這樣簡單安全的掃蕩戰爭來獲取軍功。
一些經營著各大企業的貴族需要戰亂下的愛爾蘭,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用更低廉的成本生產商品,以及用更高的價格賣出。
而且軍隊隻要一出動,每天消耗的物資絕對不會少,這些物資都是要到貴族這裡采買的,所以貴族們也希望軍隊出動,然後從帝國的財政裡薅羊毛。
如果愛爾蘭的起義部隊的僅僅是一些烏合之眾且數量不多的話,那麼帝國就沒有理由派出這麼多的軍隊前往平叛了,而在愛爾蘭戰鬥獲得的軍功也會大大縮水。
那麼軍隊也就沒有了軍費,貴族們也就不能安全地獲得軍功,貴族企業家們也沒有薅帝國財政羊毛的機會。
所以,愛爾蘭的起義部隊必須強大,而這些部隊也必須受到天主教集團的支持,隻有這樣貴族們才可以從帝國這台龐大的怪物身上薅下來利益。
有人說,既然愛爾蘭的起義部隊人數並不多,那麼軍隊哪來的軍功呢?
愛爾蘭的起義部隊少,但是愛爾蘭人多,所以軍隊們可以靠著霍霍愛爾蘭老鄉來獲得軍功。
老鄉!借你人頭一用!
維多利亞女皇雖然在軍情處的調查下對愛爾蘭發生的事情一清二楚,但是她默許了這些人的行為,因為維多利亞女皇認為這麼做對於大英帝國是有益的。
維多利亞女皇心中想的是借這些人的手屠掉愛爾蘭上的絕大部分人口,最後再將英國人移民上去,這樣愛爾蘭島也就會變成英國的基本盤。
等到這些人將愛爾蘭的人口降到一個較低的比例後,維多利亞就會突然發現這些人對愛爾蘭實施的殘酷行徑,便會象征性的處罰這些人,最後還那些剩餘活下來的愛爾蘭人一個“公道”。
這樣就穩固了帝國在愛爾蘭的統治,而且也不會影響到帝國的國際聲譽,畢竟上麵的人想法是好的,下麵的人偷偷執行壞了。
相比於帝國徹底統治愛爾蘭,消耗的那些軍費根本不算是什麼,所以維多利亞才默許這些人的行動。
於是在整個帝國高層失明的情況下,一場針對愛爾蘭人有組織的大屠殺開始了,在過去的9個月中,至少有50萬的愛爾蘭人死於大英帝國部隊的鎮壓,超過30萬的人被賣到了各個地方,還有超過20萬的愛爾蘭人,在這個過程中餓死。
這50萬被鎮壓的愛爾蘭人中僅僅隻有1萬餘人是真正的起義部隊,剩下的全部都是被殺良冒功的平民百姓。
大英帝國的貴族需要更多的人頭來為自己獲得勳章,這也導致了愛爾蘭人起義的事件越來越多,因為橫豎都是個死,不如死之前拚一把。
但是這瀕死之下的被迫起義反而給了帝國繼續增加愛爾蘭駐軍的緣由,帝國議會給出的理由是如果沒有天主教的支持,愛爾蘭人根本不會如此的頑強,會被他們輕易的鎮壓下去。
現在愛爾蘭仍然不斷爆發起義,那就說明天主教仍然在支持愛爾蘭的反叛運動,帝國的力量絕對不能輸於天主教,所以要繼續增加駐軍。
就這樣大屠殺仍然在繼續著,然而這僅僅是大饑荒發生的第1年。
那些在愛爾蘭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戰鬥部隊,實際上也沒有多少真正艱苦作戰的經驗,他們平時做的僅僅就是開拔到預定地點屠殺村子,然後抓上大量的青年俘虜重新回到軍營。
麵對遊擊隊時他們也僅僅是圍成一圈,然後不斷地向著遊擊隊襲來的方向進行射擊和開火,因為這些遊擊隊連做弓的材料都沒有,根本沒有多少遠程攻擊的手段。
所以這些有“經驗”的部隊實際上也隻能被稱得上是已經麻木變得嗜血的劊子手,又或者是殘忍的捕奴隊。
這些人的屠殺經驗和打擊愛爾蘭那群冷兵器部隊的經驗根本沒有什麼作用,像這種順風仗打多的兵卡爾在前世見的太多了,典型的就是前世的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