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八年夏天,正當大明從海陸兩路征討帖木兒帝國的時候,黃河突發洪水,黃河中下遊多處河堤決口,河南、山東和江北直隸各府澤國千裡,數百萬百姓受災,運河中斷,北平都司的軍糧一時也沒了著落。
剛好司天監觀測到一次彗星在大明的天空上劃過,大明官員們開始在朝廷上公開批評老朱,不該縱容遼王擅開邊釁,引起老天爺的不滿和懲罰,致使天象有異。
泥腿子出身的老朱沒有上過學,還是比較相信迷信的,一度對支持新王西征一事猶豫起來,甚至下旨召遼王進京商議對策。
遼王覺得,這老朱的嘴,就是騙人的鬼。
他好不容易離開京城,怎麼能再回到那個讓他感到高處不勝寒的地方呢?娃醒的時候帶娃,娃睡的時候鬥鬥地主,不香麼?
你看遼王這科學統籌的多好。
在遼王坐鎮沈陽的大半年時間裡,沈陽城的建設再次按下快進鍵。
有了專業的工程隊,專業的腳手架、吊車,沈陽的路啊、橋啊、壩啊、樓啊,一天一個樣。
沈家經營南洋的部分船隻回來後,還帶回了不少利潤和遠征軍在南洋的繳獲。
根據沈莊的建議,遼沈昌公司開始一座五層辦公大樓,也是沈陽城最豪華的辦公樓。
遼王每天隻是抱著娃在工地外圍遠遠看一下,就是對遼東士氣的一種很好的鼓勵。
但是,內地和遼東休戚相關,如果任內地災情蔓延,內地人口得不到增長,遼東人口也就得不到及時補充;內地百姓繼續一貧如洗,遼東的商品吹得再天花亂墜,也賣不出去。
特彆是隔海相望的山東,就像一個向遼東輸送人口的幼兒園,每年流向遼東的人口不下十萬人。幾年下來,幾乎每兩個遼東人,都有一個來自山東或親戚在山東。他們也在牽掛內地。
因此,遼王也不能表現得無動於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
他主動向朝廷提出,由遼東就近承擔北平都司的三十萬石軍糧供應,讓朝廷從擬調撥北平的軍糧中抵扣三十萬石糧食就近賑濟災民。
兵部、戶部收到遼王的奏折後,自然喜出望外,向老朱報告這從天而降的喜事。
老朱這下真是相信了,遼東真是魚米之鄉,錢糧滿倉。
他乾脆下旨,讓駐防山海關的五萬兵馬也歸遼王指揮。
聰明的遼王一眼又看穿了老朱的無賴伎倆,這哪裡是讓他指揮,而是讓他當這五萬兵馬的長期飯票。
不過,遼東現在糧食多的是,不就是五萬張討吃的嘴嘛。事後還是可以找老朱討要好處的。
這次洪災過後,遼王帶頭做起了慈善,主動認捐二十萬兩白銀,又號召在遼東的商戶們捐款,共籌集了整整一百萬兩白銀,交給朝廷用於災民安置。
他又派那個在遼陽做糧油生意的駙馬李淇父子帶人到山東設置粥棚,賑濟災民,順便帶些人回遼東安置。
遼王還答應,將原本在遼東種植的二十萬石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種子及種植之法全部免費提供給受災地區,並派一批種地專家幫助指導種植,恢複生產……
國難思良將,板蕩識忠臣。遼王此舉一出,一下子讓他在朝野內外好評如潮。
一向古板守舊的刑部尚書錢唐老先生甚至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向老朱進諫,請改立遼王為儲君。
老朱雖然沒有同意錢唐的意見,但是心裡也不由得再次猶豫起來,一邊是自己親手製定的立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規矩,一邊是遼王再次顯現的匡扶社稷、穩定大局的巨大能量……
無論朝中如何議論,遼王都不以為意,不就是花點小錢,做點公益、做點慈善麼,犯得著上綱上線?
如果要上綱上線,那也隻算是對老朱濫發寶鈔的救贖。誰叫當初遼王之國的第一桶金都是老朱給的兩百萬寶鈔哩!
此後,老朱又幾次召他進京,輔佐朝政,他都裝聾作啞,貓在沈陽城,帶帶娃,鬥鬥地主,釣釣魚,研究研究廚藝,養養腦細胞,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不香麼?
遼王的慈善很快得到了豐厚的回報,除了不少山東災民逃到遼東外,還有不少醫學人才也來到了遼東,促進了遼東醫療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