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外部環境,其實在方想印象裡,是非常惡劣的。
但這個惡劣,也是分對象的。
就像北邊的蘇國,和大洋彼岸的米國,那自然是惡劣的。
但除了這兩個國家,其他國家的關係,其實還是不錯的。
尤其是亞非拉國家以及中歐、南歐的一些兄弟國家。
而後來因為風暴的原因,與一些國家漸行漸遠,甚至產生離心的時候,還沒有到來。
東南歐的阿國,當初國家援助了他們十幾億美刀。
後來卻被他們背刺事情,大家應該很熟悉了。
所以,如果有拿得住手的商品,還是有很大的合作以及交易的窗口的。
可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內的物資,都是計劃內的。
國家給你批多少,你就生產多少。
至於想出口到國外?
如今還不像後世華係產品鋪滿全世界的年代。
首先批文你得有,然後出口額度也得有,最後就是交易結算。
一環扣一環,隻要一個地方卡住了,那整條線就沒辦法運作。
所以,方想即便有心,在這個特殊的歲月,想走進出口貿易,那也是有極大的風險和阻力的。
不過窩在屋子裡想的再多,也不過是自己給自己搬塊石頭放在自己麵前。
然後告訴自己,瞧,這裡有障礙,彆去了。
“喂,教授,有個事情,我想問問您。”
作為行動派的方想,拿起了電話,直接打到了水木。
幸好,教授剛好在。
“嗯,什麼事兒你說。”
許教授的聲音從聽筒裡傳來,似乎有些開心?
“是這樣的,如果我能造一批民用轎車,有沒有可以出口的機會?”
方想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
“民用車?出口?
具體說說看。”
教授聽起來,還挺有興趣。
“我了解到現在東邊的島國,生產了一種小排量的小型民用車。
在他們國內賣的不錯,而且,最近還出口了不少到歐美國家。
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賺取外彙的好辦法。
這種車,我覺得我也能造,就是不知道,咱們國家有沒有這方麵的想法。”
方想直接搬出了小日子的卡羅拉做了範例。
“島國?小型車?出口賺外彙?”
教授似乎在消化這個信息。
“是的,島國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有資源都需要進口。
他們進口原材料到國內,然後進行二次、三次加工後,造出半成品。
然後由汽車廠根據市場的需求,造出大眾能消費的起的小型民用車。
不但能賺取利潤,還能對國內的工業進行良性內循環。
出口到國外後,不但能賺取大量的外彙,還能從這些國家進口便宜又優良的資源。
在這些的基礎上,還能夠給他們國內創造大量的崗位。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小日子能造的車,咱們也能造,尤其是對我來說,毫無難度。
所以,我想咱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乾?”
方想對後世小日子這種汽車工業的模式,說了如指掌可能誇張。
但經過大量短視頻的轟炸,了解其基本操作,還是沒問題的。
“你說的是個好辦法,但問題是,咱們賣給誰?”
教授沉思了片刻後,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亞非拉和東歐、南歐。”
方想簡單明快的給出了答案。
“哦?沒想到,你小子還挺有國際眼光啊?
這樣,你說的國內部分,我很清楚,咱們能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