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奄有中華在,日月重開大明天”這十四個字是王五讓人掛在北門樓上的。
這十四個字不僅是口號,也旗幟鮮明的表明荊州軍民自即日起正式複明,從此再也不是清朝的地,清朝的民。
複明,是王五如今唯一能打的旗號。
哪怕複明其實並沒有多少市場,甚至於都無法“蠱惑”荊州所在的湖廣百姓奮起抗清,於康熙三年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
但除了這個旗號,王五眼下沒有任何旗號可打。
獨立抗清,另樹一幟,無疑癡人說夢。
吳三桂起事後敢自立周朝,繼續同清廷硬扛,乃是吳軍兵強馬壯,本身已經成為大勢,得了人望,具備問鼎資格。
王五可沒老丈人這個實力。
眼下不打複明旗號,他甚至都無法做到部下同他齊心,因為他麾下的主要將領八成都是出自明軍。
複明,沒有任何遲疑便決定了。
東方大亮,滿城的鮮血流儘之後,一場決定荊州十幾萬軍民命運的會議火速召開。
殺戮了一夜的諸將從各處收到軍令趕到會場後,令得會場瞬間彌漫血腥味。
環顧一眾個個一身血的將領,王五沒有追究昨日軍令為何會走樣以致釀成事變,導致他前番所有努力謀劃為之付諸東流,因為追究此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開門見山直接問諸將是堅守還是打出去。
縱然王五是眾人的主心骨,這支人馬也是他拚死從巫山帶出來,於將領、士卒心目中威望極高,但在關係所有人生死的大戰略上,王五沒有獨斷,而是想聽聽眾人的意見。
他的眼光未必就正確。
即便正確,但如果與眾人意見相左,又或部下有人並不認同他的意見,那麼在執行過程中很難說不會出現失誤。
曆史上,很多戰役的失敗都是源於內部陣營的分裂。
比如某位將領對上麵的意見持保留意見,那他在領軍執行任務時,可能就會對這個任務抱有抵觸,又或不滿。
如此一來,縱是沒有背叛,執行力也必然會大打折扣。
該進時不進,該戰時不戰,該退時不退,該合兵的時候不合
種種失誤疊加,迎來的就是失敗。
眼下荊州明軍的實力,是經不起任何打擊的。
也就是沒有容錯的機會。
小小失誤都會葬送這支剛剛割辮殺韃要重開大明天的隊伍。
故而,王五需要統一部下意見,將所有的力量擰成一股拳頭,讓所有人朝一個方向使力。
而不是一幫人朝前,一幫人卻猶豫著要朝後。
被叫來參加軍議的還有郭法廣、羅子木等人,另外金冠三和李文也在場。
河東君柳如是母女被安置在彆處,王五不想母女二人被這幫剛剛屠了滿城的將領們嚇到。
炮營統領馬昌元最先開口,認為既然反了,那就索性離開荊州,水陸兩營立即全軍出動攻打武昌,爾後不顧一切向下遊的江西、江南發展。
大致同太平天國路線差不多,都認為隻要拿下南都就能有半壁資本。
輜重營統領許德義同意奪取武昌,但卻不同意攻打長江下遊,而是認為應立即攻入河南,致使中原震動,趁燕京的韃子朝廷沒反應過來前直搗燕京腹心之地,令韃子朝廷中樞不穩。
這個戰略有點像當年的紅巾軍北伐。
不得不說老順軍出身的許德義膽子很大,也具有冒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