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在柳州的41軍,可是有著光榮的戰史和輝煌的戰績,從抗戰到現在,先後參加了「四保臨江」、「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沈戰役」,「平津戰役」……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塔山保衛戰。
79年,也是由41軍承擔東線主攻任務。
敢打敢拚,湧現了一係列英雄事跡。
李村葆之前聽來的「染血的欠款單」,就是走訪41軍連隊的時候聽來的,這一次跟隨著舞蹈隊,再次深入到這些基層部隊。
這一路上,方言也沒閒著。
走一路,簽一路,都簽在戰士們的日記本上,他們對的熱情很高,特彆喜歡《聽風》、《潛伏》和《暗戰》這諜戰三部曲。
其中,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能寫一寫正麵戰場,最好是寫對安南反擊戰的。
借著交流的工夫,聽了不少戰鬥戰役中的親身經曆,比如朔江之戰,《長排山之戰》、《閃電行動》等電影,都是以此為背景拍的。
方言上輩子沒少看,但這是第一次親耳聽著他們的講述,彆有一番感觸。
「安南叫囂說,朔江天險是攻不破的鋼鐵防線,要打上3個月,結果我師三天就突破了它!」
「彆這麼說,我們一開始打得也不怎麼順利,付出了很大的傷亡。」
「………」
「朔江這一仗的功勞,不光是我們師的,也是負責配合我們進攻的炮兵第27團。」
圍成一圈坐著的戰士,一個個發言。
方言挑了挑眉,讓他們接著講講。
「步兵有偵察分隊,炮兵也有偵察分隊,這可是炮兵的眼睛。」
「炮兵27團開設的敵後觀察所,好像是整個東西兩線,派出唯一的敵後觀察所吧?」
「沒錯,戰後給這個敵後觀察所記了集體一等功,偵察副班長他們記了二等功一次呢!」
聽到「一等功」、「二等功」,戰士們說話的嗓門都大了,一雙雙眼睛撲閃撲閃。
李村葆邊記錄,邊歎氣:「可惜了,炮一師應該已經返回粵東的駐地,不在桂西這邊。」
「也不要覺得太遺憾。」
方言拍了下他的肩,雖然沒有采訪當事人的第一手資料,但41軍裡也有不少當時敵後觀察所的資料,比如作業流程。
「方老師說得沒錯。」
其中一個戰士安慰說,雖然炮一師不在這裡,但桂西軍區獨立師的炮團,有一支成建製的連隊是從炮一師抽調來的。
另一個戰士糾正道:「你記錯了,配合我師的是27團,抽調的那個是26團,我新兵連的戰友,就在那個獨立師的二團。」
「26團?好像有點印象。」
方言依稀記得跟周巍誌聊天聊到過。
李村葆聽到26團,立刻肅然起敬,因為誌願軍戰歌的作詞人,就來自這個26團。
麻扶姚!
一經提醒,方言突然想了起來。
戰士們一聽,又是驚訝,又是羨慕,他們也想有一首對安南反擊戰的戰歌。
又聊了會兒,兩人告辭離開。
「這一次,比我上一次的收獲多。」
李村葆看著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
方言道:「那你有沒有想好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要怎麼寫這篇關於反擊戰的稿子?」
「我現在有了個初步的想法。」
李村葆把小本子翻了又翻,遞了過去。
方言接過一看,上麵列了個人物表。
梁三喜、靳開來、小bj……
「我聽戰士們說,有個姓張的師長,他兒子是特務連偵察兵,執行任務的時候,犧牲了,這個"小bj",就是以他為原型寫的。」
「而且那個指導員說得也不全對,當時有"三個靠前"的說法,指揮所靠前、軍官靠前、乾bu子弟靠前,這樣的小bj,不隻一個。」
李村葆語氣裡透著敬意。
方言看著人物開頭、結局,以及人物關係,最終視線落在「趙蒙生」上,戰前是嬌生慣養的少爺兵,戰後是宛如新生的戰鬥英雄。
「這個戰後的形象,我是按李教導員來刻畫的,至於戰前,是我從戰士的采訪中,根據對某些乾bu子弟的描述,設計出來的形象。」
李村葆如實地彙報起來。
方言從上往下看,搖了搖頭:
「趙蒙生的人物弧光還不行。」
「人物弧光?」
李村葆第一次聽到這詞,一臉懵圈。
「人物弧光啊,是一個電影術語,就是從故事的開始到結束,人物性格轉變的軌跡,就比如說這個"趙蒙生"吧。」
方言清了清嗓子,方老師開始上課了!
李村葆耐心地聽著,仿佛有一層窗戶紙,正在被捅開,似破非破,隱隱有捅破的跡象。
方言把本子遞了過去,「人物的性格如果沒有轉變,那就太平太臉譜化,但如果沒有邏輯支點,轉的太急,讀者們也不會信服,你看看這個"趙蒙生",是不是有這樣的問題?」
李村葆思考了會兒,猛地一拍大腿。
「對對對,是這樣,是這樣沒錯,方老、岩子你說得太對了!那該怎麼改這弧光呢?」
「關鍵在於細節。」
「細節?」
「有句話叫,從細節看透一個人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