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邀請函從頭到尾看了個遍,方言仍然是一頭霧水,有很多的疑惑。
對這個國際寫作計劃,就像對月球一樣,吃如何,住如何,研究如何,完全兩眼一抹黑。
好在作為過來人的王朦,一一解答。
「資助給作家們的經費,大部分是來自聶女士他們夫婦的募捐。」
「這個計劃能一直延續下來,實屬不易,傾注了他們大量的心血,可千萬彆辜負了。」
「我明白了,王老師。」
方言放下了心,決定接下這份邀請。
而後,從人文社,來到十月文藝出版社。
一棟四層的紅磚樓,一層是大廳、會議室、接待室,而《十月》編輯部在第二層。
敲開了主編辦公室的門,如實地情況彙報給蘇予,就見她翻了翻寫著英語的邀請函。
「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要去多久?」
「可能要在美國呆三到四個月。」
方言說最後的一個月,可以自行決定去留,可以去美國各地旅遊,或者直接回國。
「那就最好呆滿4個月再回來。」
蘇予擺了擺手。
方言說:「我現在也沒有想好,要去那裡做些什麼,不過有件事,我已經想好了,就是借這個機會,看能不能和這些國外的作家們約個稿,咱們《十月》出一些外國作品?」
「這點子不錯!」
蘇予眼前一亮,接著想到這個國際寫作計劃,既然邀請了全世界的作家,也要利用好這個平台,多多地關注世界的思潮和走向。
方言點了下頭,笑而不語。
蘇予站起身,帶著他去開具單位的審批證明,「要辦護照,可不容易,趕緊去辦吧。」
「謝謝主編。」
方言拿上證明,前往公安局。
80年代,內地和寶島、西方交往,並沒有直接通航的交通工具,所以,必須先繞道香江,再由香江,轉去其他的國家。
而當時,去香江也是有名額限製的。
申請的人多,分配名額少,等待的時間長,而且對出國者的審查,相當嚴格。
很快地,方言就感受到有多麼嚴格。
到出入境管理處辦理一係列的手續,開具單位審批證明、出示境外邀請材料、提供經濟擔保證明、辦理公證、提交翻譯材料……
按照表格上的要求,光政審這一項,就要辦理單位政審、居委會政審、辦事處政審、轄區派出所政審,等等,還有一大堆公章要蓋。
也有一大堆表格要填,而且一家人都要填。
所有家庭成員的聯絡方式,都必須留下,以避免滯留國外,甚至叛變這些極端情況。
申請表都有編號,填錯了就不能改。
錯了一處就需重新領表,再重新蓋章。
所以,方言先複印了一些表,自己試著填,填完了以後,再找出入境管理處工作人員幫忙檢查,合格的話,才敢往正式表上謄抄。
在此之前,方言先去了趟燕京大學。
未名湖麵,波光粼粼,岸邊的草坪上坐滿了燕大學子,人頭攢動,圍坐了一圈又一圈。
白若雪抱著吉他,坐在正中間,給好姐妹伴奏,唐勝男熟練地唱著《貝加爾湖畔》。
於敏洪透過人群縫隙,呆呆地望著女神。
動人的歌聲,在草坪上回旋。
「好多人啊。」
方言站在人群最外圍,不禁感慨了句。
於敏洪借著餘光一瞥,一下子就認
出了他這張麵孔,忍不住驚呼道:「方老師!?」
此話一出,琴聲瞬間戛然而止。
「方老師來了!」
全場騷動了起來,順著聲音的方向望去。
海子、駱一鶴、西川等人,立馬站起來。
「同學們好。」
麵對撲麵而來的人群,方言笑著打招呼。
「方老師,您來得正好。」
駱一鶴說,他們正在分享彼此的詩歌。
特彆是,海子等人所創作的詩集。
「喔!」
方言一聽到「海子」,立馬來了興致。
海子激動異常,把小冊子遞上去,「方、方老師,這是我寫的詩集,請您、您過目。」
方言作為當代編輯室的主任,自然要替《十月》的詩歌版麵,物色更多更好的詩。
定睛一瞧,書名叫《小站》。
署名,査海升。
是海子在同班同學的幫助下,自費編印完成自己的第一本油印詩集,收錄了25首詩。
抬頭望去,「海子同學,如果可以的話,你願不願意把這些詩發表在我們《十月》上?」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