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
王時敏是清代畫家“四王”之一,也是第一代“四王”。
清“四王”是指明末清初活動於江南地區,以摹古見長的四位山水畫家,他們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
他們的山水畫主要承習的是董其昌的衣缽,師承元人一體,大多以黃公望為宗師,畫法主張師古,筆筆講求來曆、出處。
說來也有意思,王時敏、王鑒為董其昌的畫友,王翬是他們的學生,王原祁是王時敏的孫子。
他們四人共同的特點是山水畫趨於傳統,法度嚴謹,底蘊深厚,甚得元人三昧,因而深受皇家的青睞,被奉為繪畫的“正宗”而影響甚大,他們的畫格幾乎統治整個清代乃至民國。
如果這幅畫是王時敏臨摹的,可能性倒是挺大的。
“還是得看仔細點呀!”馮老拍了拍手掌笑道。
這話,落在另一名鑒定師耳中,就有點刺耳了。但他隻能憋著尷尬,確實是他先入為主,都還沒認真看,就斷定是贗品。
接著,馮老又補充道“還有其他要說的嗎?”
這話,顯然是對楚健說的。
楚健點頭“準確說,它應該是王時敏和彆人合作臨摹的一幅畫。細看的話,能看出畫左右兩邊的繪畫風格不一樣。
或者說,是畫的筆法不一樣。”
這回,馮老的掌聲更大,真的被楚健驚豔了。
而一邊的那位鑒定師則是目瞪口呆,就這麼點時間,你就看出那麼多了?真的假的呀?多少讓人有點難以置信。
“那你說說看,依你看,另一位畫家是誰?”馮老追問。
“我沒看錯的話,應該是吳曆。”
楚健分析,吳曆早年曾跟王鑒學畫,同時做王時敏的學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鑒作風,皴染工細,清潤秀麗。中年時期,在遍臨宋元諸家基礎上,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形成自己風格。
他繪畫布局取景比較真實,安置得宜,還富有遠近感,用筆沉著謹嚴,善用重墨,積墨,山石富有立體感,風格渾樸厚潤。
更重要的是,吳曆是天主教的教徒,所以融彙諸家之長,自創新意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法。
楚健一連指出好幾處畫法上的不同,增加說服力。
“精彩,精彩!難怪有人說你是南邊第一新秀。這實力,已經不弱於很多老前輩,非常好。”馮老越發欣賞。
秦奮對自己帶來的鑒定師有點不滿,感覺完全被楚健碾壓,害得他也跟著丟臉。
馮老這才將這幅畫的故事說給大家聽,老年人,就喜歡講故事。
這幅畫,是他年輕的時候從一個外國人手裡買的,花了一百美元。那時候的一百美元可不少呀!
“外國佬不傻,特意提高價格。他也不過是5美元從一位中國老百姓買到手的。但是,他還是虧了,又花了三百美元從我這買了一件青花瓷。”馮老笑道。
外國人懂什麼鑒定?
他們對中國的古字畫不怎麼感興趣,最喜歡的還是瓷器。馮老隨便拿一件仿品出來,那外國佬就跟撿到寶一樣。
所以,不管怎樣,都是不懂行的外國佬吃虧。
說著,馮老轉頭看向自己身邊的年輕人“服了嗎?”
那青年應該比楚健大三兩歲的樣子,此時沉默片刻,然後皺眉道“也還不能說明什麼吧?但你確實是有實力的,很期待和你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