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嗎?”楚健問道。
一看那本小冊子,楚健幾乎不需要動用金手指,就大概猜到了。
奏折是中國古代官員向上級呈遞的一種文書形式,用於上報事務、請求決策或反映問題。
一般由官員撰寫,經過多次修改和審查後,最終呈遞給上級官員。奏折具有非常正式的性質,它是官員向上級表達自己的意見、建議或請求的一種重要方式。
這玩意,怎麼說呢!
你說它值錢也行,不值錢也行,因為量實在是太多了。
其實,奏折的種類很多,內容比較廣泛。
比如,有地方官員用奏折向皇帝請安問候的“安折”;皇帝恩賞了珍寶禦書等,大臣向皇上謝恩的“恩折”;有喜慶之事或年節表示慶賀的“賀折”;朝廷重臣臨終時留下遺言、由人代呈的“遺折”等。
在眾多奏折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是涉及軍情、民生、錢糧、收成等等事務的“奏事折”。
奏折收藏可分為兩個方麵,一是官方收藏,一是民間收藏。
就拿清代的來說,奏折分存內閣大庫和存方略館庫的軍機檔。軍機檔黴爛損失,古物南運,流走台島,其他還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故宮午門東側文華殿南有兩個檔案大庫,世人所謂內閣大庫檔。
清政府於康熙九年開始存放於紫禁城裡內閣大庫的檔案,包括皇帝詔令、臣僚奏折、朱批諭旨、實錄、聖訓、會典、起居注以及殿試考卷等,內也夾雜宋元刻本殘書等,總數已不可考。
而民間奏折收藏,主要來源於1922年北洋曹琨賄選以廢紙名義,出賣存放於故宮午門外朝房內的明永樂至萬曆年間的檔案。
同年不久,他再次出售明崇禎以後包括清順治到宣統年間的檔案約8000麻袋。
這批檔案一部分流散到民間,所餘大部分經金梁、寶熙出麵,為羅振玉購得。現民間流通的奏折,大都出於那“8000麻袋”。
眼前的這一件,也很可能是其中之一。
黃老點頭道“沒錯!明代的萬曆年間,張居正的奏折,你看一下。”
楚健接過小冊子,打開一看。
難怪會被黃老看中。
裡麵的字體跟書法作品一樣,具有比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這種奏折,哪怕內容是些廢話,它也值錢。
萬曆皇帝,應該很多人也熟,明神宗朱翊鈞,大明第十三位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麵。
其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征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而張居正,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被後人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名相之一。
這人5歲識字,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16歲中舉人。
簡直不太像人。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
財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