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瑾一愣,這才注意到原來角落裡還有一個人,便疑惑的向吳振華詢問道:“這位是?”
“戰前時代的生物學碩士,是個人才。”吳振華簡單解釋道。
“這就是你的好消息?”林少瑾道。
吳振華卻是看向沈寒舟,示意他來解釋“好消息”是怎麼一回事。
“林秘書,是這樣的,我在進入避難所之前正在進行昆蟲、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的繁殖研究。
當時的情況你也知道,空襲來的很突然,我被緊急分配到武安地鐵站避難。
在臨走時,我帶走了我用於研究的樣本——蟲卵。”
沈寒舟頓了頓,又繼續說,“蟲卵樣本一共是1200種昆蟲、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的。
原本我是打算空襲結束後回到研究所繼續研究的,沒想到核戰爆發了,研究已經進行不下去了。
這段時間我了解到避難所目前食物緊缺,而我保存的蟲卵已經即將孵化第一批,我便有了一個想法。”
林少瑾問道:“什麼想法?”
沈寒舟推了推眼鏡,沉吟道:
“目前我們避難所擁有最大的資源就是土壤、糞便、食物殘渣、人體代謝物等等廢料。
而蚯蚓、蟑螂和蛆蟲是自然界的分解大師。
我想,如果我們利用避難所產生的廢料,開始大規模養殖這些生物,食物的問題應該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缺口。
根據我的計算,1噸糞便可轉化為鮮蛆的數量為100公斤。
避難所每天產生約5000kg糞便,可轉換為500kg蛆蟲。”
聽到沈寒舟的話,林少瑾不禁動容。
500kg的食物,如果按照100g的量去分配,這足夠讓5000多人吃上一天了。
這種成果遠遠高於他還未完成的土豆種植計劃。
然而沈寒舟還未說完,他繼續補充道:
“蟑螂以有機物為食,幾乎所有有機物都是蟑螂的食物。
包括人的頭發、皮屑,甚至可以吃棉毛製品、皮革製品、紙張。
目前避難所有男女比例接近1:1,男性的頭發重量約50g,女性頭發重量為500g。
我們一次性可以收集大約5500kg的頭發喂養蟑螂,這可以喂養接近數百萬隻蟑螂從幼蟲到成蟲。
一隻美洲大蠊重量在3-5g,繁殖周期是4個月。
理論上四個月後,光靠這一批頭發就可以獲得1000-1500kg的蟑螂。
考慮到蟑螂的生長周期和繁殖能力,這個數值還會上漲。”
“那蚯蚓呢?蚯蚓每月可以提供多少肉食?”林少瑾神采奕奕地問道。
沈寒舟聞言,回道:“這個暫時沒辦法計算,蚯蚓的生長周期是3個月。
我這裡隻有100枚蚯蚓卵,成熟的蚯蚓一次隻能產卵2-3顆,這會是一個長期工作。
不過我們在地下,土壤資源豐富,因此,繁殖蚯蚓將會是我們避難所以後的主要食物來源。
蚯蚓的內臟一般無法食用,我們將來還可以把蚯蚓內臟投喂給蟑螂。
包括蛆蟲的內臟,我們也可以投喂給蟑螂。
這樣我們的避難所就暫時地達成了一個食物內循環係統了。”
“真是不可思議啊。”沈寒舟的計劃聽起來非常有前途,林少瑾不禁對這個年輕的科學家充滿了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