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迅速在腦海中進行了一番計算,確認無誤後。
他意識到,如果將獲獎所得的學習值與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積累相結合,那麼人造太陽項目的實現將指日可待。
這一認知讓他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陣難得的興奮。
當前,按照時代的劃分標準,世界正處於電力時代,電力被視為一個國家崛起和發展的核心資源。
在現有的發電技術中,火力發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根據去年全球各國公布的數據統計,利用煤炭等化石燃料進行的火力發電,其發電量占全球總發電量的比例接近70。
緊隨其後的發電方式是水利發電,其發電量占比為16。至於其他發電方式,核能發電占比12。
而地熱、太陽能以及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則共同占據了剩餘的2。
這些發電方式各自的優點與局限性,已為眾人所熟知。
火力發電,儘管在能源供應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其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卻不容忽視。
全球眾多發達國家正逐步減少並淘汰國內的火力發電設施,以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我國近年來也積極響應環保號召,將環境保護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麵,致力於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
在其餘的發電方式中,水利發電雖具潛力,卻受到地形條件的嚴格限製,且其發電量波動較大,難以保持穩定。
加之當前電力儲能技術的不足,使得水利發電產生的電力難以有效儲存,進一步加劇了其對天氣和氣候的依賴性。
在遭遇嚴重乾旱等極端天氣時,水利發電量會急劇下降,影響電力供應的穩定性。
風能與太陽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同樣麵臨著挑戰。
風能發電受限於地理位置,需要特定的風場條件。
而太陽能發電,儘管光伏產業得到了大力推廣,但受日照時間、強度等因素影響,其發電效率及穩定性仍有待提高。
因此,儘管光伏產業備受矚目,但就目前而言,它尚無法成為我國電力供應的主要支柱。
不少人對於光伏都非常看好,但江辰有著未來的眼光,他知道太陽能隻能作為一種輔助發電方式。
那麼,緊隨其後的能源選項便是核能,這一領域受到了全球眾多發達國家的青睞,被視為電力產業的未來支柱。
然而,核電站的建設與運營麵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挑戰,即潛在的泄露風險。
一旦發生,其引發的環境汙染後果將極為嚴重,影響長達數十年之久。
當前,核能技術的核心應用主要圍繞核裂變展開。
具體而言,這一技術涉及重核元素,如鈾和鈈,在中子的撞擊下分裂成兩個質量較輕的原子核。
此分裂過程能夠在人工的精密控製下進行,期間釋放出的巨大熱能隨後被轉化為電能,供社會使用。
與此同時,科學界的研究焦點則轉向了另一種核能形式,核聚變,這一技術常被譽為“人造太陽”。
核聚變作為一種能源利用方式,不僅高效,而且清潔環保。
它的基本原理是模擬太陽等恒星內部產生能量的過程,以此來實現電力的生成。
儘管如此,截至目前,核聚變技術仍處於不斷研發與完善的階段,尚未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但其潛力與前景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