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石打開穿越號機器人手機的穿越功能,沈聰明編輯、李任惠科普作家、於張喜文史作家、齊紅霞特警、沈琳特警,紅學家範想林、考古學家張洪德、神話學者夏青、劉媛媛編輯、程萍編輯、林燕子舞蹈家等,紛紛打開魔衣與魔幻背心的穿越功能,他們穿越來到了海洋專家高敏、劉夢石身邊。
小夢石與小明、小波、小聰、小燕子、夢弟在一起,小夢石說,穿越好機器人手機對我說,深海底資源十分豐富,水深4000~6000米海底的富含銅、鎳、鈷、錳等金屬的多金屬結核,分布於海底山表麵的富鈷結殼,分布於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的熱液多金屬硫化物。與常規天然氣氣田儲量相比,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中,潛在天然氣資源量極其巨大。
黃小燕說,根據國際天然氣潛力委員會的初步統計,世界各大洋天然氣水合物的總量,換算成甲烷氣體約為(1.8~2.1)×106立方米,大約相當於全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氣等總儲量的兩倍。天然氣水合物被認為是一種潛力很大的、可供21世紀開發的新型能源。
機器人白骨精、機器人李春蘭隱身來到小夢石身邊,聽到他們在議論,談到海底的資源,李春蘭說,我們繼續隱身聽吧。機器人白骨精說,我們乾脆將他們的談話錄下,不是正好嗎?這個時候,考古學家張洪德教授說:“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作為潛在地質災害與全球氣候變化的不穩定因素,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關注。生活於深海熱液噴口區和海山區的生物群落,因其生存的特殊環天然氣水合物境,其保護和利用,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
海洋專家高敏說:“深海將成為多種自然資源的戰略性開發基地,可能構建包括深海采礦業、深海生物技術業、深海技術裝備製造業等產業門類的深海產業群。”
劉傻子教授說,過去幾十年來,有關深海資源的知識迅速發展,顯著地增加世界的資源基礎,而且,有可能為世界未來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新發現的資源,大多是在國家管轄範圍之外的國際海底,其中,一些資源比任何陸地礦床更為豐富。傳統礦產資源,是指在深海中發現較早且具備工業開采能力的礦產資源,如深海油氣、多金屬結核礦物等。
王可博士說:“眾所周知,隨著世界上工業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礦產資源消耗量急劇增加,陸地礦產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日趨短缺、衰竭。人們隻好把占地球表麵積71%以上的海洋,作為未來的礦產來源。海底礦產除了我們前麵提到的石油、天然氣外,還蘊藏著豐富的金屬和非金屬礦。”
海洋專家高敏說:“至今,已發現的海底蘊藏的多金屬結核礦、磷礦、貴金屬和稀有元素砂礦、硫化礦等礦產資源達6000億噸。若把太平洋底蘊藏的160多億噸多金屬結核礦開采出來,其鎳可供全世界使用兩萬年,鈷使用34萬年,錳使用18萬年,銅使用1000年。”
劉傻子說,更為有趣的是,人們發現海底的錳結核礦石所含的錳、鐵、銅、鈷、鎳、鈦、釩、鋯、鉬等多種金屬,還在不斷生長,它決不會因為人類的開采而消失。據美國科學家梅魯估計,太平洋底的錳結核以每年1000萬噸左右的速度不斷生長。
高敏所長說:“假如每年我們僅從太平洋底新生長出來的錳結核中提取金屬的話,其中,銅可供全世界用3年,鈷可用4年,鎳可以用1年。”
錳結核這一大洋深處的“寶石”,是世界上一種取之不儘,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然而,要從四五千米深的大洋底部采取錳結核,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一定要有先進的技術才行。目前隻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能夠辦到。中國也已基本上具備了開發大洋錳結核的條件。
王可博士王可告訴小波、小明、小燕子、小聰說:“海洋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寶貴資源,隻要我們能合理的開發、利用,它將循環不息地為人類所用,取之不儘,用之不竭,是下個世紀人類的重要資源供應地。”
海洋專家高敏說:“海洋盆地,是各種礦物沉積的來源。除原先已知的礦藏外,新發現的海洋礦物資源,包括多金屬硫化物,其中,銅、鋅、銀和金含量各不相同。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經過數千年,在海底熱泉附近積聚而成。海底熱泉位於海底活火山山脈各處,而這些火山山脈,蔓延全球所有海洋盆地。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還在與火山列島毗連的地點形成,例如,太平洋西部邊界沿線的列島。”
劉夢石教授說:“熱泉使多金屬硫化物沉積集中,同時,又使各種金屬散布海洋,促進了富鈷結殼積聚。富鈷結殼沉積於水下死火山側麵,曆時數百萬年形成,其礦物來自海水中溶化的金屬,而這些金屬,則是河水和海底熱泉提供的。”
王可博士說:“熱泉還提供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化學能量,微生物利用這些能量生長。這些微生物處於溫泉生命形式生態係統食物鏈底層,基本無需光能,而陸地食物鏈的底層植物,則需要光能產生光合作用。這些微生物十分重要,是具有工業和醫藥用途的新的化合物來源。這些微生物,也包括原始的生命形式,可能有助於揭開生命起源的奧秘。”
科學家對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成因,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特征,外北采集,資料處理解釋,鑽孔取樣,測井分析,資源評價,海底地質災害等方麵,進行了係統的研究,並取得了豐富的資料和大量的數據。
高敏教授說,“我們下一個目標是考察石油盆地。”劉傻子說,南黃海油氣盆地,是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以新生代沉積為主。它是陸地蘇北含油盆地向黃海的延伸,共同構成蘇北南黃海含油盆地。南海占華夏海域總麵積的四分之三,石油地質儲量大,被外界稱為“第二個波斯灣”。東海油氣盆地,是白堊紀第三紀形成的大型含油氣盆地。其中,東海大陸架盆地麵積最大。東海盆地是我國近海已發現的沉積盆地中麵積最大、遠景最好的盆地。探索海洋奧秘行動組參觀博物館,了解石油盆地的情況。
王可博士說:“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目前,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時期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曆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劉夢石教授說:“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珠江口油氣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陸架最大的沉積盆地,沉積厚度一般數千米,盆地中心10000多米,泥岩中有良好的生油層、蓋油層和200多個儲油構造,有的麵積達數百平方千米。珠江口油氣盆地具有很好的油氣儲藏,已被包括單井日產千噸以上的一係列探井的大量噴油所證實。”
王可博士說:“北部灣油氣盆地,麵積4萬平方千米。盆地呈東北走向,為加裡東基底上發育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新生界地層,最厚可達8000米。上、下第三係地層中,已發現有豐富的油氣,此外,在石炭紀灰岩中,也獲得工業油流。現已完成了多口探井。”
劉夢石教授:“其中,有一些是高產井,位於台灣淺灘以南,西北以澎湖—台灣淺灘—東沙隆起與珠江口盆地隔開。基底推測為中生界,新生界沉積層厚度近9000米。”
科普作家李任惠說:“我知道,1974年,台灣石油公司已鑽探到具工業開采價值的天然氣,該盆地亦是含油氣遠景較好的地區。”
王可博士說:“鶯歌海盆地麵積6萬平方千米,呈西北走向,可能是紅河斷裂向東南海上的延伸部分。盆地在寒武係變質岩基底上,沉積了從下白堊到上第三係的岩層,沉積厚度7000~10000米,尤以第三係最厚,盆地中發育有成排的背斜構造,可能成為良好的油氣圈閉。”王可博士說,“我們下一個目標是考察近海海井。”
再說機器人李春蘭、機器人白骨精等乘坐微型潛水艇,進入淺海沉積的地方,考察水深大致為20~200米範圍內的海底沉積。穿越號機器人手機發現了微型潛水艇,立即給海洋專家高敏、科學奧秘探索小分隊隊長劉夢石報信,沈琳特警、齊紅霞特警、機器人孫悟空、機器人豬八戒等立即向李春蘭、白骨精乘坐的微型潛水艇發起攻擊。
夢弟又進入了夢境,他好像看見大地地下由於斷裂帶的活動,一個個在冒出火花,他看見一個石油的鑽機正在淺海處鑽井,他問:“石油叔叔,這海裡有石油?”
海洋專家高敏說:“是的,100多年來,海麵上發現40多處油氣苗,目前,還在不斷冒出油氣。經勘查,石油和天然氣具有可觀的開發遠景。瓊東南盆地位於海南島南部海域,呈東北走向,分彆連接鶯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構成一個向南凸出的弧形大拗陷。同時,要大力加強海洋石油科學技術的研究。我國近海含油氣的盆地地質構造複雜,勘探工作難度高,油氣富集規律尚未很好了解,需要運用高科技手段,掌握地層構造和油氣的生成、運移、富集規律,進行油氣資源綜合評價,完善服務體係,實現規模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