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越將薑阿蘭等人帶回明玉都後,便將其留在身邊,悉心教導人道諸多道理。
雖然薑阿蘭資質不俗,但周家的資源畢竟有限,若是傳授傳統的道參法,隻會害得其和周家皆無成,乃至是在化基境界滯留上百載,更會引來族人的不喜猜忌。
思來想去,他隻能傳授其人道之法,做他的屬位,同研人道奧秘。
而若是真能開創出人道屬官法、輔修之法,其未來成就必然不止是玄丹境界,隻會更高。
不過,雖然周曦越的動靜極小,但身邊憑空多出一個小娃娃,自然瞞不住各方的耳目,也就是無處尋覓其底細如何,所以周家麾下這些勢力隻能胡亂猜測。
有人認為,那是周曦越在外的子嗣,正是年歲漸長之際,所以才帶在身邊教養;也有人猜測,那是治下的誕生的仙緣子,資質極高,所以才被周曦越如此看重……
關於前者相信的人並不多,畢竟他們也不敢亂編排周曦越的謠言;而後者卻是為各方所信,尤其是金林道院的曹鐘。
金林道院的一處偏院內,曹鐘坐在案桌前,其年歲已四十有餘,蓄須束冠,整日不嚴苟笑,已示院正威嚴,但此刻卻是惱得捶胸頓足,毫無風度可言。
“我道院發揚壯大的大好機會,怎地就在眼皮子底下沒了啊!”
“那娃子怎地就隻要兩三歲啊,要是六歲該多好,就能拜入我道院……”
越是這般想著,曹鐘心中就越氣惱,恨不得改了那六歲拜山的規矩,但一想到孩童歲小不得自理,又要同親人相遠生疏,就又在腦海中打消了這個念頭。
“算了,不想了。”
“就算真拜入我道院,我也沒什麼能教她的。”
說著,曹鐘便站起身來,負手向道院彆處走去。
金林道院本是周家和司徒家對抗白山門、謀求利益而建立的一方勢力,但隨著周家崛起,成就鎮南郡國,而司徒家和九門道院也先後臣服,道院的定位自然也發生了微妙變化。
其以大義訓之,廣納四方英才,為鎮南郡國培養出了大量的修士,或為將或為牧。
雖說這樣會在周家麾下形成盤根錯節的道院派係,但當下卻能極大地滿足郡國需求;尤其是南下援助的修士,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金林道院和九門道院。
若不是有這兩方道院作支撐,周家絕然湊不住那麼多煉氣修士來。
曹鐘作為金林道院的第四任院正,自周承明手中接過這一重任已有十餘載,可謂是殫精竭慮,勤懇經營,如此才有了今日的道院盛景。
百藝皆有所得,煉氣修士數十眾,啟靈弟子更是有上千人,也就是升靈丹等物稀缺難得,不然其中還能出現不少煉氣修士。
而這就是宗門製度的恐怖,廣納四方英才,隻要資源足夠充沛,所展現出來的實力就猶如洪水猛獸,絕然不是一方家族就能同其媲美抗衡的。
尤其是在功法秘術方麵,就算這些修士資質平庸,但正所謂眾人抬薪火焰盛,無數代弟子前赴後繼地完善改進,也能將那些低階功法秘術完善到無缺完美的地步,又豈是仙族幾代寥寥數人能做到的。
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那麼多仙族另建宗門,就是想借門派製度的好處,為自家增添底蘊;周家自然也是如此,將藏經閣內各種低階功法秘術都拓印給了兩方道院,就是想著坐享其成。
曹鐘健步走著,入眼望去就是七峰山嶽盛景,宮闕連天浩大,長庭依山而據蜿蜒如龍,琉璃磚瓦在日光映照下璀璨炫目。
整個金林山被分作七峰三十二院,流光如梭飛旋,鳥雀異獸嘶吼啼叫,更有氤氳靈光自各院浮現;或郎朗劍聲揮舞,或小兒稚語呼喊,不時有術法自各院中浮現,引起輕微騷動,卻又很快恢複平常。
有弟子自旁邊經過,朝著曹鐘恭敬問好。
而遠眺山間,便隻望見氣機磅礴,不時有修士落在各峰山嶽之間,或打理耕耘靈植,或放牧山間鳥獸,或梳理靈澤寶地。
墮毒窟,幽淵,青鬆林,紫霄崖,三泉洞……
雖然這些靈澤寶地對周家來說算不得什麼,無非就是一些尋常天地氣,但卻是金林道院上下齊心一點點經營開拓出來,其中意味自不一樣。
望著日益繁榮的金林山,再遠眺山下那巍峨雄偉的仙城諸鎮,曹鐘心中也不由萌生一股自豪之感。
“拓興天下土,壯盛郡國家,自該如此。”
“還得再去琢磨琢磨丹道奧秘,尊師留了那麼多卷宗經驗,怎地也不能讓他失望。”
……
而在另一邊,自然也有人因此而忌憚生憂。
在金林仙城東側的小池城內,一奴仆伏首跪地,朗聲輕喊著。
“主子,小的都查清了,上位帶去的那孩子,就是上丘村的一戶山民。”
那高位上坐著一麵容消瘦的中年男子,身著華服長袍,身有琉璃明珠點綴,極其富貴;其名為周修樞,乃是六宗周承林之孫,同周修煜為堂兄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