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新的楊銳遺傳工程實驗室,與原來的海澱區遺傳工程實驗室有一段距離,但已然掛上了楊銳遺傳工程實驗室分院的牌子,實驗室裡的研究員,也都很快的轉移了人事關係,大部分進入新區工作,少部分留在分院的,就變成了現場研究員和養殖員。
這也是楊銳設計好的規劃。他現在已經不再是中小型實驗室的負責人了,掛名“楊銳”的遺傳工程實驗室必然會是一所大型研究所,這就要求極好的階梯性和容納。
小型和中型的實驗室要講究小而精,因為經費和薪金空間就那麼多,人力臃腫的話,分配就會影響到工作。不止上級和撥款單位會有成績要求,研究員本身也是會有成績要求的。最基礎的,副研究員想評研究員就得發表論文若乾,研究員還想支持項目,實現個人意誌。
與其他單位和機構不同,研究所的學者們是最看重未來發展的。
如果僅僅是著眼眼前的話,做研究是真真沒有意思的,不說讀書的時候的種種不爽,工作以後,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再到副研究員,做的一大半的工作都是沒有意義的重複勞動,剩下一小半能有什麼意義,也要看跟的老板好不好,大部分還是運氣。
國內如此,國外也好不到哪裡去。類同於研究實習員的初級職位不用說,拿的薪水還不到中級職位的三分之一,活下來都夠嗆,做的事更不用說了,老外缺少無私奉獻的學生,以至於研究實習員不得不承擔更多的雜活,而且麵臨更大的升遷危機。事實上,很多初級職位都是給雜工們的,沒有博士頭銜的學者天然受到歧視。
然而,拿到博士頭銜的學者,在研究體係內,起碼還有五年左右的困難期,他們的薪水雖然是中級職位的三倍乃至於五倍,但是根據地區差異,也就是拿萬美元而已。資曆較深學科較好的,繳了各種稅負,每個月拿個三千美元就要謝天謝地,如果不是對未來有著無限的展望,或者真的熱愛,誰能堅持下來。
這裡所說的堅持,可是以十年乃至於二十年計的。
所以說,中小型的實驗室,其實是對管理層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當然,從更高管理層的角度來看,中小型實驗室也是最不用操心的,采用達爾文體係,讓他們自生自滅,得到的結果就不會太差。
稍微有錢一點的,稍加補貼的話,就能讓中小型實驗室的水平漲起來。
但歸根結底,大家看的都是飽含著熱情,看向20年後,30年後的世界的。
造導彈的,比煮茶葉蛋的,在這方麵還是有優勢的。
不過,發展是大家的期望,而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總歸是有人會發展不起來的。
在中小型的實驗室裡,不能發展起來的學者,本身就是要淘汰的學者。
大型實驗室卻不必如此。
那既不人性化,降低了實驗室的吸引力,也對管理層提高了要求。
你得判斷誰是真的要被淘汰的學者。
誰真的不行了,誰真的沒有潛力了。
老實說,這樣的判斷太難太難了。
每個學者的研究方向都不同,想要理解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大量的腦力和判斷力,很少有人能夠有這樣的儲備和能力的。
總有人會做奇奇怪怪的偏門研究,但是,難道將所有奇怪和偏門的研究都從大型實驗室裡逐出嗎
做主流研究的永遠不缺,大量的競爭意味著總有人落後,難道將暫時落後的人開掉嗎
在科研世界裡,三年不鳴,七年不鳴,三十年不鳴,然後一鳴驚人的例子還少嗎
沒有管理者或研究所,願意做這種故事的背景板。
風險極大也不環保。
另一方麵,大型研究所對初級職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
在國外,這樣的矛盾最終就產生了技師的職位。
他們對固有的實驗非常熟練,對實驗室的儀器和設備異常熟悉,在具體操作的時候思路開闊,養的小白鼠都比彆人養的壯實健康。
但是,技師的進步空間狹窄,往往隻是聽命形式的中堅力量,可能永遠都站不到聚光燈下。
類比一下的話,技師很像是軍隊裡的士官。
在小規模的戰鬥中,他們可能比軍官還要有用。
但是,技師與士官一樣,晉升就非常困難了,提升的空間也有限。
在軍隊改革中,中國最終也是搞出了職業士官的製度。
而在研究係列中,國內是否需要技師,仍然處於爭論當中。
楊銳卻不管這些,自顧自的搞了相應的序列,再將人事關係丟到分院就算完了。
在分院工作的研究員們,很快都感受到了工作的變化,但是,反對者幾乎沒有。
短時間來看,科研是個很透明的體係,自己的能力如何,做的好不好,有沒有潛力,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
對於許多隻能在海澱區遺傳工程實驗室裡工作的科研員來說,他們能向技師的方向發展,已經很不錯了。
而且,技師一樣是有跳出的空間的。
最近的例子,就是穀強同誌。
“恭喜本所研究員穀強,發表論文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