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為什麼學心學,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心學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心學,內心的力量,如何去學,然後應用,最後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引入2個人,朱熹,王守仁也稱王陽明,心學作為儒家的一門學派前麵我們就不說了。明朝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非常聰明,就是喜歡下棋,後來父親教導下,頓然感悟,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立下成大事的誌向。後來參加考試考取進士,進入兵部。王陽明在讀書的時候,老師曾經問過一個問題,長大了想做什麼?其他的人都是統一答案考官職,拿俸祿。隻有王陽明說,我想做一名聖人,老師當時就驚訝。這個時候的王陽明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核心在哪裡。內心力量已經蘇醒,隻是領悟還差一個升華。這個升華在哪裡?不得不提到朱熹的理學。
朱熹的理學,講的是從外物去獲得道理,從外出發,王陽明當時就按照書籍所寫,去格竹子,竹子高,而挺拔,雅,而清幽。格物致知,就從竹子開始格,格了很久,很久,王陽明始終悟不透其中道理,也沒法把朱熹的理學學以致用。經曆有了,學問也有,為什麼還是悟不透,心裡的力量慢慢成長,還差1個契機,便可質變。契機那來,王陽明進官場,年少氣盛,有意無意便得罪了很多當朝權貴,於是便被貶到貴州龍場。貴州龍場,是一個漢人很難生存的地方,隻有1個說漢話的地方官,說不要招惹那些野蠻人,既然到了龍場,那肯定是困難一波接著一波,前麵是瘴氣,後麵是野人,不改變自己的心態,思想,看來遲早玩完。雖然有過一段時間的迷茫,不過慢慢的,王陽明就適應了,之所以漢人很難生存並不是外物引起,而是自己的心態崩潰,把瘴氣,野人,等等幻想成無法度過的難關,最終導致滅亡,王陽明,一個從小就很聰明的人,適應了龍場的生活後,慢慢開始傳學問,解決當地的諸多問題,漸漸的,變成了當地非常守歡迎的地方官。慢慢的,他發現自己的心態變了,事情也好轉了,突然頓悟,我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心,我不需要格竹子,因為內心自然認可的道理就是真理,心是內在,而格竹子是外在,心的本質是沒有善惡的,善惡是麵對事物的判定而產生負麵或者正麵的思想活動,沒有事物的判斷就沒有情緒,而知道事情的本質是善還是惡由內心判斷為良知,而通過讀書,經曆,自我修養,去掉惡念,培養善念才是格物。所以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後來王陽明把心學力量應用在官場上麵,屢建軍功。
那麼問題來了,這4句話如何去用,然後能有延伸麼。在這裡,不得不提到另一個人,跟王陽明的文化經曆差距太大的人。曾國藩。曾國藩作為中國的完人,跟王陽明的立誌聖人,也有著同樣的有趣的故事。
曾國藩在小時候,讀書腦子轉的特彆的慢,一次小偷在他家裡偷東西,結果他回來了,小偷見狀,馬上躲床下,他拿著書,讀著,背著,不停的重複,重複,重複了很久很久,直到天都要亮了,還是背的困難,小偷見狀非常生氣,說你個笨蛋,我都背下來了,你還沒背下來,於是背完文章馬上離去。曾國藩的內心非常受打擊,他的父親不停送他去考試,最後考了好幾次才考進嶽麓書院。參加北京會試終於中試。初來北京,他的做事方法就遭到了抵製,他說話做事基本就按照自己的性子來,於是得罪了非常多朝廷中人。當然也包括皇上,這怎麼辦?他的內心非常鬱悶,碰了壁,反思自己,朝廷有朝廷的規則,他的規則衝突了朝廷的規則,就需要修正,來適應朝廷,於是他改變自己的做事方法,開始往軍事發展,有了這一條路了,就知道往那發展了,雖然朝廷的人情世故打擊了下他的發展,不過那隻是為了飛的更遠做鋪墊。組件軍隊。鹹豐二年,太平軍已經走了大半個中國,給他了1個軍事機會,於是他便托關係組建了名為湘勇的軍隊,自己親自帶兵訓練,漸漸有了名氣,後來擴招的軍隊素質散漫,他定下嚴格的軍規,開啟了傳奇的一生。雖然後來隨著戰績不斷,軍隊大權在握,他卻不封王,而且選擇交出兵權。在曆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
那麼問題來了,心學,如何學?粗淺的認識,可以為見父母自然孝,見朋友自然義,見孩子自然愛。為什麼見了父母不孝?見了朋友不義?見了孩子不愛?因為惡念占了心的位置,惡念從那來?生活的環境,不良的習慣,社會習氣等等,占了良知的位置。雖然占了位置不過良知依然在,怎麼去惡念,讀書,提升自己的文化,然後去實實在在的實踐,把文化內化成自己的。化為善念的養分。善念足夠強大到你影響他人的時候,福報就來了,你想的善,得到的也是善。當你的善念不夠的時候,也足夠避禍。因為心中無惡。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在生活中首先是讀書,然後是實踐,做到”知行合一“。判斷事情的本質,聽從心的指導,來做決定,心認為是傷害,是禍事,遠離,或者拒絕。認為是善事,是積德,靠近。繼續堅持,彆讓生活或者工作中的碎事,或者不好意思害了你。
喜歡手把手教你做公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手把手教你做公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