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對於他的評價,如司馬貞元好《史記索隱》說道“莊送霸主,惠羅寵姬。”
燕悼公,姓名失傳,公元前535年—公元前529年在位七年,燕惠公的兒子,燕共公的父親。燕悼公,名不詳,繼燕惠公返燕而繼任燕國君主。
公元前535年—公元前529年在位,在位七年卒,子燕共公立。公元前539年,燕惠公因寵幸嬖人為大夫攻殺而逃避齊國,公元前535年,齊國強送燕惠公返燕,燕人賄齊,故燕悼公立。
史籍記載,惠公至燕而死。燕立悼公。悼公七年卒,共公立。燕共公,繼燕悼公之位,是燕國第二十八任國君。在位五年卒,子燕平公立。《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悼公
七年卒,共公立。共公五年卒,平公立。
燕平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505年),燕共公之子,是燕國第二十九任國君,繼燕共公之位。在位十九年卒,燕孝公立,一說燕簡公立。
前任燕共公公元前523年—公元前505年;繼任燕前簡公。《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晉公室卑,六卿始強大。平公十八年,吳王闔閭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簡公立。
燕前簡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93年),春秋末期燕國第三十任君主,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十二年卒,由燕成公即位。《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十九年卒,簡公立。
簡公十二年卒,獻公立。”
燕獻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65年),中國春秋時期的燕國國君,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65年在位,共在位二十八年。[]獻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燕簡公在位十二年去世,燕獻公即位。晉國的趙鞅在朝歌包圍範氏、中行氏。獻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齊國的田常殺死齊簡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公元前465年),獻公去世,燕孝公即位。
而關於燕獻公的世係、真名和生平事跡均不詳。
燕孝公,一作燕考公,名桓[],是中國春秋時代後期至戰國時代初期燕國的君主,繼燕前簡公之位。在位時間按《史記》記載為十五年(公元前464年-公元前450年),而楊寬則根據《竹書紀年》等文獻認為在位三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55年)[],死後由燕成公即位。史籍記載二十八年,獻公卒,孝公立。孝公十二年,韓、魏、趙滅知伯,分其地,三晉強。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
燕成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34年),燕載,姬姓燕氏,名載;戰國初期燕國第三十二任君主,繼燕孝公之位,在位十六年。燕成公,繼燕孝公之位,按《竹書紀年》,成公原名載。在位十六年,燕閔公即位。
燕閔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15年,或稱燕湣公、燕文公(“文”蓋“閔”之缺誤)[],繼燕成公之位。在位二十四年卒(《史記》載湣公三十一年卒),燕簡公立,一說是燕厘公立(《史記》載厘公立)。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三任君主。
燕簡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70年),姬姓燕氏,名為燕載,一說名為燕款,繼燕閔公之位,一說是繼燕平公之位。在位四十五年卒(《史記》說十二年卒),燕後桓公立(《史記》說燕孝公立),一說是燕獻公立(引《竹書紀年》)。
燕後桓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60年,因燕國共有二位桓公(一說有三位),故稱後桓公,繼燕簡公之位,在位八年卒,由燕後文公即位。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五任君主。
燕後文公(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333年),亦稱燕文侯,姬姓,名不詳,燕後桓公之子,戰國時期燕國國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3年在位。公元前362年,燕後桓公去世,燕後文公即位。
公元前356年,與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公元前334年,采納蘇秦的合縱之策,和趙、韓、魏、齊、楚五國聯合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但不久合縱聯盟便土崩瓦解。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諡號文公,其子燕易王即位。
繼承君位的燕後文公,亦稱燕文侯,姬姓,名不詳,是燕後桓公之子。燕後桓公十一年(公元前362年),燕後桓公去世,燕後文公繼任燕國國君之位。[]燕後文公六年(公元前356年),燕後文公與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六國合縱燕後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335年),蘇秦為實施對抗秦國的合縱之策,來到燕國準備勸說燕後文公,但一直沒有受到燕後文公的接見。
燕後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蘇秦在燕國等待一年多才見到燕後文公。蘇秦勸燕後文公說“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國土縱橫二千多裡,軍隊有幾十萬,戰車有七百多輛,戰馬有六千匹,糧食夠十年支用。南有碣石、雁門的豐饒物產,北有棗、板栗的獲利收成,百姓即使不耕作,僅靠食用棗栗也能夠生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就是所謂的天府之國。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看不見軍隊覆滅、大將被殺這樣憂心的事,這種和平境況沒有誰比燕國更好。大王您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燕國不遭受戰爭的原因,是因為有趙國在南麵作屏障。
秦趙兩國發生五次交戰,秦國兩勝而趙國三勝。秦趙兩國互相殘殺、削弱,而大王卻能保全燕國的勢力,在後麵牽製他們,這不就是燕國不受侵犯的緣故嗎!況且秦國如果攻打燕國,要越過雲中和九原,經過代郡和上穀,長途跋涉幾千裡,即使能夠攻下燕國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沒有辦法占領它。秦國不能侵犯燕國的道理是很明顯的。
如果趙國攻打燕國,那情況就大不一樣,隻要一聲令下,不出十天,數十萬軍隊就能進駐到東垣一帶。再渡過滹沱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達燕國的都城。因此說秦攻打燕,須得在千裡之外開戰;而趙攻打燕,是在百裡之內開戰。
不擔心百裡之內的禍患而看重千裡以外的戰事,策略上的失誤,是非常嚴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趙國合縱親善,天下諸侯聯合一體,那麼燕國就一定沒有憂患。”[]燕後文公說“您的話當然不錯,但是我的國家弱小,西麵迫近趙國,南麵靠近齊國。齊趙都是強國,現在承蒙您的教導,號召我國合縱以使國家安寧,我願意把國家交出來聽從您的安排。”
於是供給蘇秦車馬和金銀布帛,讓他到趙國進行合縱。[]蘇秦的合縱之策得到趙肅侯采納後,蘇秦接著相繼說服韓宣惠王、魏襄王、齊宣王和楚威王,於是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蘇秦擔任縱約長[,並佩帶六國相印。
六國合縱聯盟成立不久後,秦國便用計使合縱聯盟土崩瓦解。同年(一作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後文公的太子為妻。[]去世子繼燕後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333年),燕後文公去世,諡號文公。燕後文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燕易王。
[]關於燕後文公的為政舉措,燕後文公在位初期,曾和趙國在阿地舉行會議。[]燕後文公在位末期,采納蘇秦的合縱之策,與趙、韓、魏、齊、楚五國聯合組成合縱聯盟,共同對抗秦國[],但不久合縱聯盟便土崩瓦解。秦開卻胡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曾有一次大規模的成功擴張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便是秦開卻東胡取遼東的戰功。
曆史資料有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開之孫也。”《史記匈奴列傳》記載
“後子孫稍驕虐,國人離誌,燕乃遣將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裡,至滿番汗為界,朝鮮遂弱”《三國誌東夷傳》注引《魏略》史料沒有指出具體年代,今人多以秦開破東胡為燕昭王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