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抵製日貨的,還有“救國儲金團”,目的是募集資金幫助發展本國工業。思路很不錯,要抵製日貨,肯定得拿出對應的替代品。
此次抵製日貨發生的時機比較巧,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貿易失調的刺激,民族工業正在迅速發展,成為促進當時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抵製日貨運動爆發以後,中國多種輕工業的生產都顯著增加。
要是上升到政治層麵,總感覺整個民國時期,日本的對華策略都挺失敗的。他們過於強硬,總想走捷徑,想快點占有整個神州大地。
而且日本一直有這種盲目的自信,並且極度膨脹。
實際上這樣隻會激起國人巨大的反感,對日本的恨一直延續到百年之後,仍然沒有消散的意思。
他們也不想想自己比英國差了那麼多,英國花了百年都搞不定一個隻有地理概念的印度,更何況日本這條徒有大嘴的瘦蛇,想吞下有著千年不斷文化的巨象?
李諭買了份報紙,發現就連美國人都看出了日本的適得其反,美國的通訊記者在英文報紙上分析了“二十一條”所激起的中國人團結一致的決心和中國經濟與商業上的潛力。他相信此番中國努力發展工業,特彆是棉紡織工業,可能會“維持久遠”,因此對日本的主要貿易將會給予“致命的”影響。
因為此時的日本沒啥拿得出手的工業品,主要就是紡織業。
他在新聞稿裡寫道:“那麼多中國人內心充滿了國恥感,深切的怨憤和精神上的苦恨,使得抵製日貨運動變得實際且必要,因為人民已下定決心儘量不買日貨了。”
美國記者雖說對情況估計得過於樂觀,中國人的確開始覺悟到救國的必要,可是對建設經濟的努力尚且隻是初步,畢竟沒有工業基礎;但那種仇恨,卻是切切實實的。
李諭來到大同大學,與胡剛複一起安撫了安撫學生情緒,——效果不是特彆好,他們漂洋過海跑到日本,現在又漂洋過海回來,氣頭正盛。
隻能說一點展望未來的話。但近期看的話,也沒啥很好的未來,因為袁世凱要稱帝了,那時候他們肯定又有得忙。
該有的革命少不了,李諭隻希望他們能在革命之餘儘可能多讀點書,就算對革命本身,也有好處。
好在李諭的聲望不小,學生們多少能聽進去一些。
辦公室中,胡敦複哭笑不得地對李諭說:“要是我年輕幾歲,也和他們一樣。”
李諭笑道:“年輕人精力旺盛,讀書的同時搞點彆的事沒啥問題。而且也不能怪他們,誰叫北洋政府辦的事這麼讓人上頭。”
“從報道的消息看,袁世凱真的不想做總統了,到時候必然天下大亂,為了一己私利,置萬民於水火之中,算什麼皇帝?”胡敦複說,“我看他必然留下罵名!可一個什麼都不缺的人,最需要的不就是名聲?他到底怎麼想的?”
“邏輯上我也想不通,”李諭說,“可能是你我都沒有參過政,理解不了,而政客要做的就是隱藏自己的內心吧。”
——
中國科學社目前國內總社已經搬遷到大同大學校園內,李諭與胡敦複順便來看看。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