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就是紡紗工坊?”
這天一大早,乘坐馬車來到沛縣城南六裡的李黃氏,正緊張的拉著自己的兒子,四周人來人往,原本工坊四周還算荒蕪的空地上,已經增添了不少新近建起來的房屋,這裡儼然成了一處小市鎮。
南來北往的商賈在這裡做些小生意,還有不斷往來運送棉花、棉紗,以及成品棉布的車隊,就連沛縣周邊的百姓,也有不少人聞風搬了過來,在周邊開墾荒地,或者是幫著商賈乾活賺錢。
可以說,劉煬在這裡修建的兩處工坊經過數次擴充,做工的女工已經有了將近千人的規模,不但有沛縣各處的女工,甚至還有留城縣、豐縣搬過來的。
再加上投靠過來找活乾的百姓,這處圍繞兩處工坊的小市鎮已經有兩千多人,入夜之後的“常住人口”也有數百,已經成了沛縣城外最繁華的一處所在,小市鎮上甚至還有了酒肆、客棧,甚至還有一處青樓,專供過往商賈消遣。
如今這處小市鎮也有了名字,就叫做兩坊鎮,顧名詞義,就是有兩處工坊的市鎮。
此時李黃氏緊緊握著兒子的小手,跟著周圍的新到女工往前走,很快就來到了紡紗工坊大門口,正好看到一隊隊的女工排隊上工,有序的進入工坊內。
這些在李黃氏看來都是非常新奇的事情,這裡的人和事都是秩序井然,這裡的人也是充滿了乾勁,與大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第一次見吧?”
這時,一個女工大步走來,臉上的掛著自信的笑容。隻不過李黃氏注意到這個女工的工服與彆人不太一樣,胸口處多了一道紅線。
“我是黃芸,是紡紗工坊的管事,今天負責帶你們熟悉工坊的工序,按照名單給你們分配活計。”
李黃氏等人急忙向黃芸行禮,而此時的黃芸已經與兩、三個月前剛到工坊的時候截然不同,變得積極向上,在工坊內外雷厲風行,儼然一個明末女強人。
“大家都排好隊,帶著孩子的看緊了,跟我來。”
黃芸隨即領著眾人從大門進入工坊,一邊走一邊說道:“咱們紡紗工坊現在已經有五百多人,每天光是進的棉花就有一、兩萬斤不止,你們每天上工要記住自己負責的工序,以及車間的號碼,千萬不要走錯了,在上工的時候也不要亂走。”
“前麵的幾排房子都是車間,一會兒你們就要按照名冊過去報到。這邊是食堂,每天三餐就在這裡吃飯,每天都會有人按時叫你們開飯。”
“這邊的小院子是孩子的小學堂,一會兒你們帶著孩子的,便要將孩子留在這裡,有專人記錄姓名,會發給你們一個號牌,下工的時候你們憑號牌接走孩子,切記。”
此時工坊內的一切對於李黃氏等新人來說,都仿佛是做夢一般,想不到如今的大明還有這樣的地方,特彆是看到小學堂的時候,裡麵先到的孩子已經在七嘴八舌的誦讀詩句,李黃氏看到兒子的小眼睛正好奇的看著裡麵,心中就湧起一陣感動。
黃芸看在眼裡,隨即說道:“劉團練籌建這裡本意是要賺錢的,可是不但給了咱們這麼好的條件,每日三餐供著,每月工錢發著,還幫咱們看孩子,教孩子讀書識字,這可是天大的恩情。”
“姐妹們以後做工的時候,要將這份恩情記在心上,努力做工,要記住是誰在這個世道給了咱們一口飯吃!”
李黃氏等人全都用力點頭,心中對這個從未見過麵的劉團練充滿了感激。
隨後黃芸帶著李黃氏等人分配工作,報到的第一天就在新奇和忙碌中很快過去了。
當傍晚時分李黃氏從小學堂領回了兒子,跟隨下工的女工有序走出工坊的時候,又遇到了黃芸,李黃氏少不了上前感謝了一番。
“不用謝我,我也是奉命乾活的,這些都是劉團練的恩情。”
李黃氏急忙說道:“是啊,咱們徐州人能有劉團練這樣的豪傑,當真是天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