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一,唐代是否存在跪禮?
答:存在。但使用場合有限。祀昊天、祭宗廟等場合,需要跪。但也隻是部分人。比如祭祖時——太常卿前曰:“有司謹具,請行事。”此時,宰相、太尉、祝史、協律郎等主持官員跪。接著,有司大臣站在旁邊,命令皇帝跪。餘者不跪。平時,皇帝與臣民相見,基本無跪。如果你犯了大錯,或者被皇帝特殊召見,你可以考慮跪或不跪。跪,不意外。不跪,也不犯法。
那麼,唐代官吏和皇帝在一起,一般是個什麼畫麵?
答:皇帝說話,宰相、官爵秩三品已上、禦史台四品已上、親王、妃嬪坐著聽,坐著給意見,言行也沒那麼多規矩忌諱。普通大臣、皇族及餘者站著聽,站著說。該跳舞跳舞,該唱歌唱歌。
二,唐代是否有男女之防?你這書裡,怎麼妃嬪還能在人前露麵呢?
答:禮教社會,男女之防肯定有,但不多。隻要皇帝在場,妃嬪可以和禁軍將校、官僚子弟一起分隊打馬球、蹴鞠。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你在外麵路過,她可以坐在家門口看著你,看著你,目不轉睛。
“衛無忌,絳州女,父為鄉人所殺,無忌時六歲,逮長,誌報仇。某日,於從父宴上見仇人,無忌抵其甓而殺之。投案稱冤已報,請就刑。褚遂良以聞,太宗免其罪,賜田宅。”豪強家庭,女人也是露麵的,甚至隨時攜帶武器,能在宴會上一把逮住仇人,手刃之。
“楊烈。建中末,其父侃為項城令,希烈作亂,侃以城小,欲逃,楊曰:“你逃誰守?”侃曰:“兵少財乏,若何?”楊曰:“縣不守,則地賊地也,府庫皆其積也,百姓皆其戰士也,於國何有?請募死士。”侃乃戰,烈自登城釁賊以享眾,曰:“項城義不容賊,宜急去。”賊大笑。侃中流矢,還家,楊怒曰:“爾不在,誰肯守?死於外!”侃遂複登城,終退賊。
官吏家庭,女人登城觀戰鼓舞士氣,大夥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指揮作為官員的丈夫做事,丈夫也不覺得不能接受。
“河北女李妙法。安祿山亂,被劫。中聞父亡,欲間道奔喪。有一子,繈褓中,李妙法不忍去,乃割一乳留以行。既至,父已葬。”
揮刀割掉一個**,拖著傷軀孤身從叛軍營中逃出,於戰火中千裡奔喪。在兵禍中,也有女人單獨在社會上摸打滾爬的例子。
“兗州女鄭氏。父為防秋兵,戰死慶州。時母已亡,又無兄弟,鄭氏時年二十四,即身護喪還鄉裡。”獨自請一群大男人運著棺材,從甘肅趕往山東。
還有那個什麼夜宴圖,男人女人同堂喝酒賭博抬屁股開辦音樂會搞多人運動…
理學家已被氣暈。
總之,這不是一個提倡女人不準上桌吃飯、女人不準拋頭露麵、禁止女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時代。
三,唐代穿著及拓展。
答:除大臣進宮上班、官吏當值、皇帝視朝、祭祀等工作、嚴肅場合,很隨意。臣民穿的圓領袍,戴的襆頭,皇帝也適用。男人的衣服女人也能穿。黃衣服,皇帝能穿,他妻妾也能穿。女人穿武士戎服,穿胡服、戴襆頭、踏烏皮靴,見過沒?
一想到古代,女人就是穿裙子,刻薄印象了。
唐代宮廷妃嬪、女官,跟外朝官吏一樣,也有官服、祭服、朝服等製服。
地位沒大夥想象中的那麼低。
唐朝男人都不覺得有它,怎麼還有後人接受不了?
看到天水郡夫人在宮裡當樞密使,居然產生了應激反應…
那我要告訴你,唐代內教使、內給使、內博士、中律令(主持宮廷司法)、讚拜官(相當於外朝通事舍人、尚書謁者)、樂懸令、禦衣使、膳食使、雞食使、辟仗使等北司官職也多有女人擔任,是不是更接受不了…
我喜歡陝曆博館整理出版的幾本考古學成果。陝博日曆、陝博冊、唐壁畫、唐遺寶、半壁江山,對唐代的生活、藝術介紹的挺清晰。還有一本書,是大同學者閆亮的《唐代冠服圖誌》。幾本搭配食用,對唐代的印象就立體了。有孩子的讀者,可以買來給小孩看看。
四,樞密使。
答:先說結論,和宋朝的樞密使是兩個東西。首先,中唐以後中央政治模式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總專軍政,內外事務,無所不統,無所不管,決策、審核、執行三權合一,負責統率朝廷乾活。為防止專權,一般同時至少有兩個宰相以上。
具體劃分到事務上。
會有一名威望最高的宰相,加太尉或司空、司徒三公銜,以之單獨分管度支、鹽鐵、租庸、鑄錢、稅收、轉運等各項財政工作,兼領監修國史,主持實錄、列傳、起居注。兼領太清宮使,領導禮樂祭祀。財、史、祭就是這個宰相的工作中心與重心。
很顯然,這個人做不到天天在皇宮、在三省、在長安。風裡雨裡,行蹤不定。
剩下的宰相,主持三省、朝廷常務。加“判度支”者,就要幫忙協助處理度支司工作,稱勾當度支使。加“判三司”者,則協理度支、戶部、鹽鐵轉運事務,可以視作是三公宰相的副手。
宰相都很忙,聖人要見他們,怎麼見呢?答:挑時間約見麵。
接著,這幾位宰相,會把自己處理的各種事按性質以狀、製、表、書、文、詔、奏、意等八種格式上報中朝。接著,樞密院接收卷宗,對其進行整理分類,然後拿給皇帝。行則行。不行則打回複議。
按製度,都需要皇帝一一過目。但事實上,皇帝根本忙不過來,大多是走個流程,看都不看或草草一看,就蓋章轉回給你了。
同時,皇帝通過樞密院、翰林院,遙控、指揮朝廷乾活。
有難言之隱,有不打算與朝臣商量的,有不滿意的,要中斷某個事件流程,皇帝把意思給樞密官描述明白,樞密院草擬成文案,轉發給相關執行單位、執行人。是為宣王言。
第二是內命。所謂內命,即是需要走手續,以正式的、詔書的文件流形式命令有司的事情,或者是打算不通過任何人,要乾綱獨斷的,也是把意思描述給樞密院,由其筆錄,然後到翰林院,讓當值學士起草。起草完畢後,當場帶走,再轉發到責任單位、責任人。
或者把翰林學士叫來,現場寫。
唐代宦官乾政,就是通過王言、內命這兩個途徑。以軍權作為樞密使名分的支撐,代替主子指揮朝廷、群臣乾活。
這也是唐代中官弄權的流程。
而不是什麼事中官自己上手,太高看他們的智商了。
這世上有個邏輯,一個蠢貨無法從聰明人手裡奪走權力及其他。
為什麼田令孜謀求與李克用、王重榮,北司爺爺告奶奶挑選朝臣去?
難道是不喜歡用中官當使者嗎?因為嘴笨,文化少,碰到大場合,說不來。
為什麼圍剿李克用、長安收複戰,行營高層全是外朝選派的人,中官卻沒幾個?是不喜歡權力嗎?因為會帶兵的中官多,而像楊複光那樣真會打仗的卻沒幾個,普遍表現還不如文官。
為什麼財權、外朝事務一直被南衙牢牢掌握,中官隻能捏著鼻子通過樞密院乾涉,是不喜歡自己兜著錢包嗎?因為是真不會。
為什麼韓全誨這幫內豎被李茂貞賣了還在幫李茂貞數錢?因為蠢。
對於宦官群體,不要覺得他身處高位,就給他們套一個算無遺策、老謀深算的濾鏡。
聰明人大概率能身處高位,大概率能賺到錢,這是由他所具備的能力所能預見的大概率結果。這是邏輯。
但聰明人就一定身居高位嗎,高位者就一定聰明嗎,不是的。
聰明是權力、富貴、地位的充分條件,而非必要條件。聰明與這些東西,不具備因果關係。
德不配位,名不副實,這是社會常態。
對於唐代寺人,尤其如此。他們當近臣,靠的是舍**,靠的是找爹,給人當孫子。上位的主流方式也不是靠知識文化、業績、功勞。
說回樞密使。在樞密使無兵、沒有十軍容作為武力支撐、沒有其他掌握各種權力的中官的聯合支持的情況下,樞密使及樞密院的供奉官就隻是皇帝的秘書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