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語言學習能力並非是好的那種,頭腦不錯也彌補不了這方麵的進展緩慢。不過她的學習態度很好,學的認真、主動性強,而且一旦學懂了就不會再出錯——如果是普通學生,安東尼當然更喜歡‘天才’。但要是任務式地教導一個貴族子弟,這樣的學生倒是比‘天才’更好。
天才總有天才的毛病,出身高貴則會讓問題更加顯著,倒不一定好教導呢!
相比起路易莎,伊娃就是一個‘懶惰’&bp;得多的學生。這也不能怪她,她本來就不是自己願意來學的,相比起學習‘外國文字’,她寧願去學原本不感興趣的宮廷禮節。雖然那也很無趣,但至少用得上,足夠她展示貴族女性的風度。
“...
女人就應該這樣
四處撒網,以便捕獲所有男人”
貴族少女們的日常當然不隻是學習,更多時候宮廷裡的女性會聚在伯爵夫人身邊做任何事。譬如在侍女的誦詩聲中織布、繡花、給華麗的衣服鑲花邊兒...與此同時,侍女一邊彈琴演奏,一邊朗誦的是最為流行的詩歌《玫瑰傳奇》中的段落。
“因為,考慮到她並不知曉
從哪些人那裡她能得到好處
她應該用鉤子鉤住所有男人
這樣至少最後總能有一個上鉤”(注一)
路易莎聽著這詩歌繡花,心裡忍不住笑——這篇詩歌能成為此時的頂流不是沒有原因的。就譬如這一段,和此時主流的道德勸諫顯然不同,之前是以一位老婦的口吻‘教育’年輕女性如何梳妝打扮、表現自己等,最後做總結,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最終‘總能有一個上鉤’。
這固然很不符合此時要年輕女性貞潔、溫順、被動的訓誡,但符合‘人性’。
以後世現代的道德觀來說,這也不太好,像是海後在養魚了。不過考慮到此時對女性的苛刻,倒不能苛責如此行事的女性...她們一生的幸福、快樂就係於這事上了,這一點上她們和男人是不對等的。由此耍手段、玩心機,本身也無可厚非。
由此也能看出,不管多麼嚴格的‘閨訓’,理論和實際也是有差距的。華夏是這樣,西方也是這樣......
“噯,多可愛的一首歌兒啊。”伯爵夫人正做女紅的手放開,抬起頭來:“也不知道這首歌兒到底是誰作的,倒是說儘了‘愛情’的事兒呢...今天就先念到這兒吧——伊娃、路易莎,請你們以音樂來愉悅大家吧。”
伯爵夫人這樣說,路易莎和伊娃也隻能派侍女去拿樂器。伊娃用一種能抱在懷裡演奏的小型豎琴,路易莎則用琉特琴。豎琴在此時幾乎是貴族女性學習樂器的首選就不必說了,琉特琴沒那麼‘普及’,它大受歡迎還得等到文藝複興時代,不過也算主流樂器就是了。
伊娃先演奏了一曲,典型的中世紀樂曲風格,優美、空靈、田園、複調、即興...關鍵詞總是那些。路易莎對這個時代的音樂風格是很喜歡的,隻不過聽得多了就覺得乏味,因為大家都差不多。
路易莎在伊娃之後演奏,演奏的是後世知名英國民謠《綠袖子》。
此時貴族女性除了‘文化課’外,其他學習內容包括宗教、女紅、道德、禮儀,以及以音樂為主的藝術課程——詩人的詩歌裡總是讚頌貴婦人和貴族少女‘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實際上她們很多確實善於音樂,能唱歌,至少會一兩種樂器。
隻有‘舞蹈’是值得商榷的,宗教上不認可舞蹈,這就導致她們即使會一些舞蹈,也往往不會擺到明麵上說。
路易莎的演奏水平在此時的貴族女性中間已經很高了,所以她演奏完畢後搏得了在場眾人的一致讚揚。雖然之前伊娃演奏完畢也是差不多的待遇,但大家心裡都有杆秤,知道她的水平其實比伊娃高不少。
路易莎自認為比伊娃年長兩歲,有這種差距是很正常的。但伯爵夫人卻不會這樣想,其他人也知道伯爵夫人不會這樣想——熟悉伯爵夫人的人都知道,她就很自傲於自己的音樂素養,宮廷詩人也寫詩傳揚她這個宮廷女主人精通音律。
因此,她對伊娃的音樂教育也抓的很緊...現在讓路易莎和伊娃一起演奏,本就是要讓路易莎做踏腳石的。結果不如人意,當然很不高興!(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