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8年7月18日,瑪麗·居裡和丈夫皮埃爾·居裡發現鈾礦石裡含有兩種未被發現的元素,新的放射性元素84號,比鈾強400倍,類似鉍。
瑪麗·居裡建議以她的祖國波蘭的名字構造新元素的名稱釙。
12月26日,居裡夫婦和貝蒙特又發現了新元素88號,放射性比鈾強百萬倍,命名為鐳,拉丁文意為“射線”,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還創造出單詞“放射性”。
這一發現顛覆了整個物理學界的觀念。
1900年10月,瑪麗·居裡任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一年級和二年級物理學講師,一直任教至1906年。
居裡夫婦變賣了所有值錢的東西,買到十幾麻袋瀝青鈾礦渣,準備提純。
之後花了45個月的勞動,經過幾萬次的提煉,終於成功了。
1902年底,瑪麗·居裡提煉出了01克純淨的氯化鐳,並準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從此鐳的存在得到了證實,這一發現推動了科學的進步。
之後瑪麗·居裡又用8年時間分離出了純鐳,分析性質,測原子量——在科學界,發現不是可以獲獎的籌碼,分析或分離或應用這種技術含量高的研究才是。
由於瑪麗·居裡剛從事放射性研究時,不了解射線對人體的破壞作用,沒有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後來又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放射性元素研究,有毒物質侵害了她的健康,導致她身患多種疾病。
瑪麗·居裡遵循“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的原則,她在發現鐳後,為了儘快使鐳服務人民,拒絕申請專利,並公開鐳。
這樣的做法讓我們又一次認識到了不同的人,人性的豁達和無私。
即便到了生命的末期,瑪麗·居裡還一直忙於釙和錒的提煉,它們是稀少的放射性元素中的稀少元素。
由於長期與輻射打交道,瑪麗·居裡57歲時患了白血病。
1934年6月29日,被送入法國阿爾卑斯山一所療養院療養。
1934年7月4日,瑪麗·居裡因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法國薩朗什逝世,終年67歲,7月6日,安葬於蘇城居裡墓地。
瑪麗·居裡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為現代物理學和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將放射性同位素首次應用於癌症治療,開創了鐳療術。
瑪麗·居裡一生指導培養了許多科學家,如中國最早從事核物理研究的學者之一、物理學家施士元,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教育部參事勞君展,法國原子能總署高級專員泰亞克,中國放射化學奠基人鄭大章,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
生活清貧的瑪麗·居裡連巨額的諾貝爾獎獎金都不要,除了在戰爭中捐助給國家之外,她更是把獎金贈送給波蘭的大學生、貧困的女友、實驗室的助手、沒有錢的女學生、教過她的老師、資助過她的親屬。
瑪麗·居裡在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先後購買了八九噸提取純鐳所需要的瀝青鈾礦,這在當時是很貴重的。
在丈夫皮埃爾·居裡去世後,瑪麗·居裡提煉出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的鐳,她都無償地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
1934年7月4日,瑪麗·居裡因再生障礙性貧血在法國薩朗什逝世,終年67歲。
7月6日,安葬於蘇城居裡墓地。
1995年4月20日,瑪麗·居裡與皮埃爾·居裡被轉移安葬在巴黎先賢祠,以向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致敬。
讀完書,放下。
看書的時候,有些不太清楚的事情我也會在網絡上查查資料。
認真做著一件事情,時間真的過得很快。
居裡夫人和他先生的事跡讓我完全沉浸在那個年代,沉浸在他們所生活的世界裡。
那個時候的不易,和我們國內以前那個時期的不易,都讓我感慨萬分。
我合上那本書,心中依然澎湃不已。
我決定出門走走,周末的街道,人影在街頭穿梭。
外麵的陽光很溫柔的照射在街道上,我的眼前仿佛能看到當年居裡夫婦忙碌奔波的身影。
喜歡那根稻草請大家收藏:那根稻草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