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中國最早的政府智庫,因位於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稷門附近而得名。在中國幾千年曆史中,稷下學宮的學術氛圍之濃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豐碩,都是獨一無二的。
有人說,稷下學宮創建於田齊桓公時期。這個齊桓公與春秋五霸的齊桓公不是同一個人。這兩人一個姓田,一個姓薑,沒有直係血緣關係。但一般認為,稷下學宮由田齊桓公的兒子齊威王創建。他創建稷下學宮的初衷,除受魏文侯尊師子夏建立西河之學的影響之外,更多的是為廣開言路,鞏固田氏政權。
田齊係篡位而得,齊王難免有些心虛。他們迫切需要某種思想言論,來說服自己,說服諸侯,說服天下人。
齊國本來是薑子牙的封地,曆代國君以薑為姓。因為薑子牙是出生在東海邊的人,所以齊國的封地也在東海之濱。
公元前386年,齊國開始不姓薑了。因為田和篡位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
據《史記》記載:“田氏欲代薑氏有齊國,非一世也。”田氏為代齊而立,足足準備了一百年。
公元前485年,齊國田氏第八代族長田常唆使齊國大夫鮑息弑殺齊悼公,擁立齊簡公上位。公元前481年,田常親自動手,發動政變殺死齊簡公,又擁立齊平公即位,之後獨攬齊國大權。這時田氏家族的封邑麵積,已遠大於齊平公的直轄國土麵積。
為平息社會輿論,穩固權力,田常在內政和外交上作了大量工作:“乃儘歸魯、衛侵地,西約三晉韓、趙、魏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複定。”
饒是如此,也平息不了天下悠悠眾口。莊子講述了田常取齊國的故事,並譏諷道:“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那些偷竊衣服帶鉤的人要被處死,那些篡奪政權的人卻成了諸侯,諸侯的門庭之內真是存有仁義道德啊。
田氏在齊國權勢滔天,卻還不敢取齊代之。為什麼?既怕挨罵,又怕挨打。一旦犯了眾怒,令天下諸侯共討之,齊國再強大也吃不消。然而,隨著韓、趙、魏三家上書周王成功封侯,田氏的膽子不可避免地變大了。
有人開了頭,咱還怕個啥?
公元前386年,田和把齊康公流放到海邊,隻給了一座城做食邑,延續對薑姓祖先的祭祀。不久,田和與魏文侯會盟,兩位竊國諸侯惺惺相惜,相見恨晚。魏文侯欣然從田和所請,上書周天子請立田和為齊侯,是為齊太公。田和在位僅兩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田午即位,這就是田齊桓公。
田氏畢竟得位不正,如果不想被人吐口水,就得為田氏代齊找到合法理、合道統的依據。稷下學宮於是應運而生。
齊威王(卒於公元前320年),媯姓,田氏,名因齊,是個很有抱負的國君。他的故事和楚莊王有些類似。
齊威王於公元前356年即位,他說話喜歡打啞謎,和早年的楚莊王一樣貪圖玩樂,經常整夜宴飲,享樂無度。因為沒有精力管理政事,於是全權委托給卿大夫們打理。淳於髡(kun)看不下去了。
淳於髡,生卒年不詳。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淳於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他出身卑微,因家庭貧困無力娶妻,長大後成了一個贅婿。按照春秋時期齊國的風俗,家中長女被稱作巫兒,負責主持祭祀,因此是不能出嫁的。巫兒想要結婚,就隻能招上門女婿,這就是贅婿。
七尺,按現在的單位換算,超過兩米三,比姚明還要高,妥妥的巨人。但司馬遷言及淳於髡“長不滿七尺”,意思是說他個子不高,其貌不揚。
古人的個子並不矮。據《史記·孔子列傳》記載,孔子身高九尺六,換算下來大約是一米九六,名副其實的高人。但古人不可能全是兩米左右的大個子。據秦漢時期的墓葬考古,當時的男性平均身高大約為168米,女性則為152米,比現在略矮。
那麼,司馬遷為什麼認為七尺是小個子呢?這是因為在不同的朝代,一尺的長度是不同的。
殷商時期的一尺,大約是現在的17厘米,換算下來,七尺不到12米。如果按這個度量衡,淳於髡是個侏儒。
到魏晉之後的南朝,一尺大約為258厘米,七尺的身高超過18米。淳於髡若有如此身高,足可以自稱堂堂七尺男兒了。隋唐之後的一尺,更是已接近現在的換算標準。
而在周朝和秦漢時期,一尺大約是231厘米。按照這個標準換算,淳於髡約為162米,是比較正常的小個子。他個子雖然不高,但是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是稷下學宮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
公元前351年,淳於髡還是齊王室的客卿。他針對齊威王好隱語的特點,對齊威王說:“國中有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不知此鳥何也?”齊威王也用隱語回答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是楚莊王在戰國時代的翻版,不過齊威王沒有交版權費。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跟著姓名學國學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