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開在土坯牆上的窗戶,與其說是窗戶,不如說是洞更來得貼切。
窗口裡一鍬一鍬地鏟出泥土,看得出有人正在裡麵乾活。
“老四,你咋還不出來!”
畫麵外,一女人用著西北口音,語氣不善地呼喊著,讓裡麵的人趕緊出來,下一秒,從洞口出現的,居然是一頭驢子。
就在影迷們有些詫異的時候,屏幕上的畫麵開始運動,隨著真正的老四走出屋子。
身穿一件拉著線頭的破舊毛衣,臉上飽經風霜的武任林出現在鏡頭之中。
這也算是導演的職業病,就像某些學家看見樹人兄寫下的一句話,總要分析分析他到底是幾個意思!
不過,薑紋對孫羿的這番評價也算是中肯,畢竟在整個華語影視圈,若是論起在電影中玩隱喻,他老哥認第二,可真沒人敢認第一。
今天的首映式,原本他的想法就是來祝賀一下鞏麗,為這部給她帶來戛納影後的電影用自己的方式擴大一下宣傳。
這時候,台下的眾人才恍然大悟。
電影中,也許兩人剛開始的相親結婚是被迫的,但婚後朝夕相處,讓貴英漸漸愛上了這個忠厚、老實的馬有鐵。
所以,他帶著自己的新女主角倪伲前來,也不管鞏麗對他有沒有好臉。
電影的前十分鐘,就帶來了濃濃的壓抑氣氛。
本就一臉苦相的他,此刻更是深深地皺著眉頭。
“這對於我個人來說,也是一種突破。”
乾活的間隙,馬有鐵將六個麥粒摁在曹貴英的手腕處,印出了一朵花,還笨拙地補上一句告白:“我給你種了個花兒,做了個記號,你就跑不了了。”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兩人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的時候,桂英死了。
“而從電影藝術的本質來看,就像魯迅先生所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給彆人看’它更接近生活原貌,更能觸動人心。”
主持人選擇了最後一位影迷。
高配人生便是伱愛我剛好我也愛你
對電影的內核,理解的非常深刻。
“是的,我的確出演過許多的農村婦女角色,但桂英跟之前都有所不同,她心地善良,即便有著悲慘的前半生,但依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如果說我之前的角色大多偏向於外放的爆發的話,那麼桂英這個角色就是極致的內斂。”
是的,隻有真真正正經曆過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才能把這個角色飾演的惟妙惟肖。
一句後生可畏已經遠遠不能用來形容孫羿了。
它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麵刻畫了西北的農村生活。
“現實中往往沒有那麼多的美好,就像愛情中不會有人真的一直等著誰,也沒有那麼多的巧合和理所當然。電影先把人們向往的東西創作出來,滿足人們的一點點幻想,然後再慢慢瓦解掉它,最後的一切都要回歸生活,回歸它本來的樣子”
當馬有鐵扯動貴英褲腰帶時,她先是驚訝,而後又害怕,在得知對方隻是擔心她掉下去時,心裡又是感動。
回到電影,接下來就是一場在農村裡司空見慣的相親飯局,男女雙方的親友聚在一起,談論著兩人的喜事。
鞏麗的回答贏得了台下的一片掌聲。
很多影迷還沉浸在電影中無法自拔。
真實且質樸。
楊安安幸運地被點到了提問。
馬有鐵對桂英說,“小雞沒有媽媽,她生下來第一眼看到了誰,誰就是她的媽媽”。
這時候,孫羿接過了話筒,對著台下解釋了一句。
通過這場相親飯局,男主角馬有鐵也就是剛剛出現的老四,跟鞏麗老師飾演的女主角曹桂英,雙雙出現在大家眼前。
坐在台下的劉藝菲看著孫羿尷尬的樣子,居然高興地眯起了眼睛,心中升起一抹彆樣的舒爽。
孫羿帶著主創人員重新返回舞台,現場的掌聲轟然響起,隨後經久不衰。
雖然他也跟著去過了戛納,經曆了幾次大場麵,但是這時候還是很放不開。
時間過的很快,2個小時的時間眨眼而過。
馬有鐵為村裡的地主家獻血,不求回報,貴英即便是身體不舒服暈車也要次次相陪。
現在居然沒說話,證明她自己就看明白了。
夏天,天氣炎熱,馬有鐵帶著貴英睡在房頂上,貴英因患病而脊椎傾斜,馬有鐵害怕妻子睡到半夜掉下去,便拿了繩子拴在妻子褲腰帶上。
偏偏在這個時候房子有了,麥子熟了,小雞也長大了,可女主人卻永遠的離開了。
“嗯,這個隱喻不錯,就是有點直白了,隨便一個人都能看懂。”
就這樣,沒有溝通,也沒有了解,更沒有所謂的談情說愛,被各自家人嫌棄的兩個人走在了一起。
原本他的心裡是不讚成的,可張維平的一句,“藝某,《三槍》咱們輸了,你那《山楂樹之戀》又是一部純文藝片,票房上肯定也搞不過孫羿,咱們就指著《金陵十三釵》扳回一局呢,你又用了倪伲這個新人,這時候就不能放棄任何一次宣傳的機會。”又讓他無法反駁。
這場首映明顯成功了。
根據孫羿的總結發現,通常狀況下,小妮子隻要不是為了分析影片學習演技,她看電影,是很不喜歡帶腦子的,而且,但凡有什麼看不懂的地方,直接張嘴就問孫羿。
而剛剛出現的驢子正是他的縮影。
兩人來到影樓拍結婚照,從這裡就能看出,他們彼此之間根本沒有感情,甚至都談不上熟悉,攝影師不斷地指導他們動作、表情,可一點辦法都沒有,兩人肢體僵硬,連一絲笑容都擠不出來。
武任林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有些磕磕絆絆地回答道:
其實,孫羿在拍攝時就已經認定自己要拍一部反映底層人民的片子,這樣的電影需要的是廣泛的宣傳受眾,就是說隨便一個人,隻要心智成熟,哪怕他是個文盲,也能看得懂。而不是那些雲裡霧裡還得需要影評家專門分析解構,才能讓人看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