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多倫為蒙古語,意為“七”。多倫原名“多倫淖爾”,意為“七個湖”,因境內曾有7個湖泊得名。自遼金元以來,這裡就是京畿與蒙古高原門戶連接的戰略要塞,同時也是蒙古高原與內地商品流通的彙集地。
多倫境內擁有400多萬畝的天然草場,水資源豐富,是灤河上遊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草原上回民和蒙古族的主要混居地。
到了民國年間,多倫已經成了商號數千家,人口二十餘萬,為察哈爾地區僅次於張家口的第二大城市。
多倫雖說是察哈爾的大城市,但是也僅是相比那些人口隻有幾萬人的小縣城來說,跟中原那些動輒百萬人的大城市沒法比的。
由於缺少石材加上年久失修,多倫縣城的城牆大部分都隻能用土圍子來形容,但也勉強繞著縣城圍成了一個高地不平的防衛圈,抵擋冷兵器時代的騎兵衝擊也還湊合,但要抵抗現代火炮的攻擊就是笑話了。
如果是在往年的春天裡,在多倫城外的水草肥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你會看到無數的羊群如一片片白雲一樣,星星落落飄蕩在這片綠色原野上。
但在今天,這群養育了無數代牧民的大草原上,卻是有兩支規模各數千人的軍隊在呐喊廝殺。
一支身著鐵灰色軍裝的軍隊,大約有四千餘人,騎兵、步兵各半,背靠多倫城在結陣防禦,而另一支身著土黃色軍裝的軍隊大約有五千餘人,他們騎兵的比率更高,而且還有兩門山炮助陣,正在發起一波又一波的攻擊。
一時之間,草原上炮聲隆隆、槍聲四起、戰馬嘶鳴,雙方從上午打到中午,現在鐵灰色軍裝的一方已經漸漸呈現不止之狀。
而此時,距離戰場東麵大約3公裡之外的一處高地上,四個穿著花花綠綠軍服的軍官正拿著望遠鏡觀察戰場情況。
熟悉的人一看這種裝束就知道是傭兵團的作戰背心,而這四個軍官自然就是周文、高小山、妙花和陳萬裡。
“從雙方的軍容和裝備來看,都不像是什麼正規軍,騎兵雖然眾多,但衝鋒時也不太講究什麼隊形,都是一窩蜂往前衝,衝不過去又一窩蜂地退回來。相比之下,多倫的守軍更是不堪,連最粗淺的步騎協同都沒有,各打各的,我看他們一個小時之內就撐不住了。”陳萬裡說道。
第(1/3)頁
第(2/3)頁
兩支軍隊在城外交戰,背靠城池的那支自然就是守軍。
“就不知守軍是那支部隊的,咱們要不要幫忙?”高小山問道。在他想來,既然察哈爾是宋明元將軍擔任省主-席,那城裡的部隊必然就是他的麾下,自然也就是友軍了。
“還是先弄清楚雙方的身份再說吧,本來我想著這一帶並沒大規模的武裝,沒想到剛一出山就碰見這麼大規模的交戰,恐怕兩邊的人都不是無名之輩,還是等二嘎子他們的消息再說。”周文心裡猜測事情怕不是那麼簡單。
29軍主力已經基本全部開赴抗日前線,不可能在多倫這個小縣城裡留下數千人的兵馬,何況還有那麼多的騎兵。
周文此時心裡暗叫倒黴,所謂禍不單行、福不雙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