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上將認為,既然淞滬會戰的戰略目的已經達成,再跟日軍消耗下去毫無意義。
這其實已經違背了當初製定的以空間換時間,步步抵抗,層層後退,將日軍戰線拉長的持久戰方略。
所以對於從淞滬戰場撤退,他早就都已經思慮再三,而且心中也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
在他的計劃中,這種逐步的撤退需要儘早安排,並且同時要在吳福線和錫澄線這兩道國防線上建立有效的防禦。
要知道,當初設立這兩道國防線的時候,就已經明確每道國防線的防禦部隊不得低於十萬人,而且還需要有最低兩個德械師和兩個半德械師的坐鎮。
但現在,校長打得興起,已經抽調了不少原本屬於國防線的防禦部隊到上海,這可是有點過於冒險了。
萬一日軍真的在沿海登陸,這幾十萬精銳部隊被迫倉促撤退,甚至有可能變成潰退。那國府靡費無數人力物力打造的國防線,就會麵臨無兵可守的狀況,那才真的是鬨出笑話來了。
要說陳上將這麼早就預見到日軍有可能進行迂回登陸的戰術,一方麵是得益於他對日軍戰術的了解和研究,但更主要的還是周文當初給校長的建議和分析。
陳上將雖然在當時的最高軍事會議上,對周文以南京被戰爭摧毀為代價,要與日軍展開一場慘烈的巷戰,達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的建議並不讚同。
但是周文提出的日軍會在江浙一帶登陸,甚至直接指出登陸地點很有可能就是在杭州灣的分析,卻是給了他一個非常有警示作用的提醒。
而隨著淞滬戰場的局勢變化,他開始不得不佩服周文的預見性。
在淞滬戰場進入雙方比拚消耗的相持階段後,日軍要通過迂回戰術一舉打破戰場僵局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要知道,此時日軍叫囂的速勝論還在其國內輿論和軍界大行其道,如果在上海就跟中國軍隊僵持個半年一年的,那還叫什麼速勝。
所以,按照日本人的尿性,采用迂回攻擊就變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第(1/3)頁
第(2/3)頁
而在臨海地區,在防禦薄弱的海岸線進行登陸,就是日軍最合適也是最習慣的迂回戰術。
隻是,對中國軍隊來說,你知道歸知道,卻是沒有任何有效的應對辦法。
你想想,海岸線那麼長,登陸地點選擇麵那麼廣,你就是多了個幾十上百萬人也很難防得住。
所以從淞滬戰場撤退也就成了中國軍隊的唯一選擇。
不撤不行,一旦被鬼子包抄了後路,不說後勤支援什麼的都斷了,就是軍心士氣也會迅速被瓦解,那就是一場後果非常嚴重的災難。
這些情況,陳上將和總參謀部的諸多將官們都做了多次推演,也看出了其中的巨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