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有一天,咱們這位愛學習的黃帝,突發奇想,抬頭望了望藍天白雲,又低頭瞅了瞅腳下的土地,心裡琢磨著:“這天上的氣和地上的氣,它們到底是怎麼個盈滿虧虛的呢?”於是,他就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他的醫學顧問——岐伯。
岐伯一聽,嘿,這問題有意思,便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說:“陛下啊,這天上的氣要是不足了,地上的氣就得跟著受影響;反過來,地上的氣要是虧了,天上的氣也得跟著調整。它們之間啊,就像是在跳雙人舞,而那‘運氣’(中醫裡的五運六氣學說)就像是舞台上的導演,總是先一步安排好一切。這不,哪個氣弱了,它就會避開強的,去找和自己合得來的夥伴,跟著運氣的節奏走,結果一不小心,病就來了。”
黃帝一聽,樂了:“這運氣還能導演生病?那可真夠忙的!”
岐伯繼續講:“可不是嘛!要是天上的氣占了上風,那雲層就得壓低,雨水就多,地上就顯得陰沉沉;要是地上的氣逆襲了,嘿,那風啊、霧啊就往上竄,天氣就變得詭異起來。這變化的大小,就像是考試分數的高低,差個幾分,就是小打小鬨,比如偶爾下個陣雨;要是差得多,那就是大風暴雨,甚至可能導致季節錯亂,氣候反常,那時候,疾病就跟著來了。”
“哦?還有分數論?”黃帝更感興趣了,“那《大要》這本書裡還說了啥?”
岐伯笑道:“書上說啊,如果變化特彆明顯,那就記五分;稍微不那麼明顯,就記七分。這分數的差彆,可是能看得出來的。就像你批閱奏折,哪份重要,哪份次要,心裡不也有杆秤嘛!”
黃帝一聽,哈哈大笑:“岐伯,你這比喻打得真好,朕算是明白了!”
接下來,咱們為了讓這個故事更有趣,不妨加點料,假設岐伯突然話鋒一轉,說:“陛下,你知道嗎?這天地之氣的變化,還跟咱們人體的穴位有關呢!”
“穴位?這也能扯上關係?”黃帝驚訝地問。
岐伯老師神秘一笑:“那當然!比如說,咱們有個穴位叫‘足三裡’,就像是天地間的一個小小氣象站。當天上的氣不足,地氣上升時,如果你按摩這個穴位,就能感受到一股暖流從腳底升起,仿佛在給身體加油打氣;而當地氣不足,天氣下降時,按摩它又能幫你把頭頂的寒氣往下引,調和陰陽。”
“這麼神奇?”黃帝瞪大了眼睛。
岐伯點頭:“不止如此,要是天地之氣大亂,咱們還可以開個‘運氣調理方’呢!比如,用黃芪30克(補氣之王),當歸15克(補血聖藥),白術12克(健脾祛濕),茯苓12克(利水滲濕),再加點防風9克(祛風解表),這五味藥就像是五位大將,各司其職,幫你調理身體,應對天地之氣的變化。”
“哈哈,這方子聽起來就像是給身體準備的‘天氣預報應對包’啊!”帝王笑得前仰後合,“岐伯,你這醫術真是既科學又有趣!”
岐伯也跟著笑了起來:“陛下說得是,醫學嘛,本就該寓教於樂,讓人在輕鬆中學習,在學習中受益。”
說到脈象,岐伯老師又補充道:“脈象就像是身體的語言,告訴你現在天地之氣對你有什麼影響。比如說,如果脈象浮而散,就像秋天的落葉,那可能是天上的氣太燥,你需要多喝水,吃點滋潤的食物;如果脈象沉而遲,像冬天的河水,那可能是地氣太寒,得趕緊添衣保暖,再泡杯熱薑茶暖暖身子。”
黃帝有一天心情不錯,對岐伯說:“嘿,岐伯,我聽說了一個養生秘訣,說熱的時候彆湊熱鬨,冷的時候也彆去挨凍。但我這人吧,就喜歡不走尋常路,既不想離熱太遠,也不想離寒太近,你說,我該怎麼做才能既耍酷又養生呢?”
岐伯一聽,哈哈大笑,說:“黃帝啊黃帝,你這問題問得真有水平!在中醫的世界裡,咱們講究的是‘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這句話聽起來挺深奧,其實啊,就是說你如果得了表症,比如感冒啦,想發汗,那用點熱性的藥,比如生薑、桂枝啥的,就像給身體點個火,把寒氣逼出去;但要是裡症,比如腸胃不舒服,得清清裡麵的熱毒,那就得用點寒性的藥,比如大黃、黃連這些,給身體降降溫。怎麼樣,我這解釋夠接地氣吧?”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說:“哦,原來如此!那要是我不發汗也不攻裡,偏偏要去碰那些寒熱相衝的東西,會怎麼樣呢?”
岐伯歎了口氣,搖了搖頭,說:“那可就是‘寒熱內賊,其病益甚’啦!你想想,身體本來就需要平衡,你非要給它來個冰火兩重天,那不得亂套嘛!寒氣熱氣在體內打架,最後倒黴的還是你自己,病情肯定越來越嚴重。”
黃帝一聽,嚇得一激靈,說:“哎呀媽呀,這也太嚇人了!那以後我可得注意點。不過話說回來,岐伯,你能不能給我舉個例子,說說這寒熱怎麼用藥,讓我長長見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