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沈清言的改革措施逐步實施,朝廷的財政狀況逐漸改善,朝中氣氛也悄然變化。光緒帝在朝堂上的威信愈發穩固,文武百官也愈發敬重這位年輕的皇帝。但平靜之下,隱藏的波濤似乎悄悄湧動著。
這一日,光緒帝例行在禦書房中召見幾位重要大臣,商討邊疆的動向與貿易的推進。沈清言站在一旁,記錄並歸納各方的建議,而在她的身旁,立著幾位近來逐漸嶄露頭角的年輕大臣。對於這些人,沈清言一向謹慎觀察。她明白,光緒帝正在逐步培養新生代力量,而她肩負重任,要在這其中協助皇上挑選真正的棟梁之才。
會議期間,一位新晉大臣張文旭站出來,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陛下,既然我們在貿易方麵已經初見成效,不如進一步擴展,與西洋各國加強合作,使更多商品流入我國,豐富民間生活的同時,也能為國庫充盈添磚加瓦。”
張文旭的話讓在場的眾人議論紛紛,一些保守派的老臣眉頭微皺,似乎對這種大膽的開放政策並不十分讚同。而光緒帝卻沒有急於表態,他看了看沈清言,顯然在等待她的意見。
沈清言微微一笑,出列道:“陛下,臣認為張大人所言有其合理之處。不過,過度開放也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可預料的風險。若我方無法掌控進口商品的質量和種類,反而會引發民生問題。因此,不妨逐步試行,在穩定中推進,確保每一步都能有所把握。”
光緒帝點頭讚同,叮囑張文旭:“張愛卿,你的想法值得肯定,但需按清言的建議,步步為營,切不可操之過急。”
張文旭也謙遜地拱手道:“陛下,臣領旨。”
會議結束後,沈清言被光緒帝單獨召見。光緒帝望著她,目光中多了一絲深邃的探究之意。
“清言,最近這些新晉的年輕大臣中,你看好誰?”光緒帝問道。
沈清言微微一愣,思索片刻,答道:“陛下,臣認為張文旭雖年輕,卻有膽識和智慧,敢於提出不同見解,實屬難得。而另有一人——楊子平,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思維敏捷,善於解決問題,正是朝堂的棟梁之才。”
光緒帝滿意地點頭,露出一絲笑意:“你說的沒錯。這些人若能與我共同努力,國家大事必定順利推進。”
正當二人交談時,突然一位太監匆匆而來,低聲稟報道:“陛下,皇後娘娘……突感不適,太醫正在診治。”
光緒帝神色微變,眼中掠過一絲擔憂,起身道:“清言,隨我去看看。”沈清言迅速整理手中文案,隨後緊跟著光緒帝向皇後的寢宮走去。
一路上,光緒帝的表情漸漸凝重,似乎心中壓抑著難言的情緒。沈清言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她知道,光緒帝和皇後的關係一向冷淡,但身為皇帝,他依舊肩負著責任與義務。
到達寢宮時,太醫正在診治,光緒帝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眉宇間透出隱隱的擔憂。過了一會兒,太醫終於抬起頭,恭敬地說道:“陛下,皇後娘娘無大礙,不過近日勞累,加上飲食不慎,才會不適,調養幾日便可痊愈。”
光緒帝微微點頭,輕聲道:“好好照顧皇後,切不可再出任何差錯。”
他走近床前,目光複雜地看著臉色蒼白的皇後,低聲道:“皇後,保重身體。朕不希望再看到你因操勞而病倒。”
皇後微微睜開眼,朝光緒帝點了點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柔情,但很快又黯然地移開了視線,似乎不願再多說什麼。
離開寢宮後,光緒帝沉默不語,沈清言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後,心中隱隱感覺到某種壓抑的情緒在醞釀。她知道,光緒帝如今的心境複雜,一方麵是對國家的責任,另一方麵是對未來的抉擇。關於皇後的安排與未來大清國的走向,光緒帝恐怕已在心中謀劃已久。
回到禦書房後,光緒帝終於開口道:“清言,朕的計劃需要你的幫助。關於皇後的位置……朕打算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調整。”
沈清言微微一驚,但隨即平靜下來,低聲道:“陛下,此事重大,臣明白分寸,必會全力支持您的決定。”她明白,皇後的地位動搖必然會引發朝堂和後宮的一係列震蕩,稍有不慎便會危及大局。
光緒帝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目光中透出幾分信任之意:“清言,朕現在能依靠的,也就隻有你了。”
沈清言心中一動,深知光緒帝的信任來之不易,而她也必須將這份信任轉化為大清國的力量。
喜歡光緒之路:係統掌權請大家收藏:光緒之路:係統掌權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