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
葉向高麵帶微笑,朝著緩緩到來的孫承宗恭敬地拱手道:“稚繩兄,彆來無恙。許久未見,兄台風采依舊,真是令人欣喜。”孫承宗亦是微笑著回應:“今卿兄相邀,豈敢不來。兄台的召喚,於我而言,那是務必應承的。”隻見這孫承宗身著一襲素雅的長衫,雖年事已高,但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步伐穩健有力。
葉向高接著說道:“稚繩兄,您身為帝師,平日裡事務繁忙,責任重大。若非這等緊急要事,小弟我是萬萬不敢輕易打攪您的。”孫承宗連忙擺手,說道:“同為大明子弟,又何須如此多的客套之辭。你我皆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為了百姓的安寧福祉,自當相互幫襯,共渡難關。”此刻,屋內的燭光微微搖曳,映照著二人凝重的麵龐。
葉向高神色凝重,小心翼翼地拿出袁崇煥的奏報,同時將王有潛(王在晉)的奏報也一同放置在桌案之上。他的目光在兩份奏報之間來回移動,眉頭緊蹙,憂心忡忡地說道:“稚繩兄,您瞧,這袁崇煥主張於寧遠等地構建防線,加強軍備,以積極防禦對抗外敵;而王有潛則力主收縮防線,重點防守山海關,認為此舉可保大明安穩。此二人的防禦之策,各有其理,一時之間,我竟難以斷定孰優孰劣。特請稚繩兄幫我解難,判斷此奏報內容的可否。”葉向高的聲音中透露出深深的焦慮與無奈,他深知這決策關乎著大明的生死存亡。
孫承宗接過奏報,仔細翻閱,時而微微點頭,時而又輕輕搖頭,臉上的表情同樣嚴肅而沉重。他的目光專注而犀利,仿佛要透過這薄薄的紙張,洞悉遼東局勢的每一個細節。其實在孫承宗的內心深處,對於袁崇煥的主張是頗為讚同的。他深知袁崇煥的積極防禦之策,乃是基於對局勢的深刻洞察和對大明未來的長遠考慮。在他看來,袁崇煥所規劃的寧遠防線,不僅能夠有效地抵禦外敵的入侵,更能夠展現大明的威嚴與決心,激發將士們的鬥誌。而王在晉的收縮防線之策,雖看似穩妥,卻未免顯得過於保守,有退縮之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孫承宗在心中默默思量著,袁崇煥此策若能得以實施,憑借其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或許能夠為大明在遼東的戰局帶來轉機。
此時,窗外的風聲漸起,吹得窗紙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遼東戰場上的金戈鐵馬與血雨腥風。
遼東局勢之嚴峻,猶如一團濃重的陰雲籠罩在大明的上空。大明整整二十個總兵奔赴遼東,然而竟有十五個總兵在那殘酷的戰場上壯烈戰死。這一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的破碎,是無數生命的消逝,更是大明王朝難以承受之痛。那些曾經英勇無畏的將士們,滿懷報國之誌奔赴沙場,卻最終馬革裹屍,魂歸異鄉。他們的妻兒老小,在無儘的悲痛中守望,期盼著那永遠無法歸來的身影。
抱著明哲保身的態度,朝中的大臣們在對於遼東防禦的討論中,大多閃爍其詞,基本左右而言其他。他們或是懼怕承擔決策失誤的責任,或是被那慘烈的戰況所震懾,亦或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在這關乎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的逃避與推諉,無疑讓大明的未來更加充滿了不確定性。曾經輝煌的大明王朝,如今在風雨中飄搖,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片刻,孫承宗緩緩放下手中的奏報,目光堅定而決然。他站起身來,雙手背於身後,說道:“進卿兄,此事重大,不可輕率定論。我思緒良久,決定親赴實地考察,以獲取更詳儘的情況,方能做出準確無誤的結論,不負朝廷所托,不負百姓厚望。”孫承宗的聲音沉穩有力,仿佛在這混沌的局勢中點亮了一盞明燈。
聽聞孫承宗要親赴,葉向高內心感動不已。他的眼眶微微泛紅,深深一躬,說:“稚繩兄,您此去路途艱險,局勢複雜,您可要多加小心啊。”葉向高的聲音微微顫抖,雙手因激動而不自覺地加大了力度。他深知孫承宗這一去,生死未卜,但為了大明的未來,他義無反顧。
孫承宗輕輕拍了拍葉向高的手背,說道:“進卿兄,莫要擔憂。身為臣子,自當為君分憂,為百姓謀福。此乃吾之職責所在,定當不辱使命。”孫承宗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與無畏,他早已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唯有對大明的忠誠與擔當。
在這動蕩的時代,葉向高與孫承宗,兩位憂國憂民的忠臣,肩負著沉重的使命,為了大明的未來,他們挺身而出,毫不退縮。他們的身影在燭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高大,仿佛是大明最後的希望之光,照亮著這片黑暗的土地。
次日,給朱由檢上好課後,孫承宗就把自己要赴遼東考察的事情和朱由檢說了下,朱由檢好奇心下,纏著要帶他去,
孫承宗看著朱由檢那充滿渴望的眼神,心中既覺得可愛又有些無奈。他輕撫著朱由檢的頭,和聲說道:“信王,,遼東之地局勢複雜,危險重重,並非是遊玩之所啊。”朱由檢卻撅著嘴,一臉倔強地說道:“老師,徒兒不怕危險,我想去看看,也好增長見識,為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一份力。”孫承宗微微歎了口氣,深知這小皇帝的性子一旦執拗起來,也是難以勸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