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召集一場公廳會議,本來是想討論一下,前些時日任秀和公子劉緯之間的摩擦該如何善後調解的事,沒想到一上來眾人紛紛把矛頭指向劉緯,這可是大大出乎他的所料。
好不容易出來個張任替劉緯說好話,竟然馬上又遭到了另外一人的駁斥,此人正是主簿黃權。
“江陽新軍竟公然襲郡府之軍,此即為反相也!”隻見黃權一臉嚴肅,語氣堅定地說道。
得!劉璋剛才好不容易得到的台階,還沒下去,就這麼被黃權給拆掉了!他的心裡是又氣又疑惑,今天這幫人究竟是怎麼了?怎麼會如此同聲一氣,眾口一詞?
突然,劉璋的腦海中閃現出了答案!他意識到,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局麵,全因為兩個字:利益!那口鹽井,才是重點和核心!回顧剛才說話的幾人,劉璋發現他們都是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表人,這些家夥之所以非得治劉緯的罪,其實都是眼紅那口鹽井的利益!
劉璋想明白了這其中的關竅,更是失望至極!自從自己當上了益州牧以後,其實也是一直在努力地平衡東州人與益州人之間的利益衝突,不僅大力提拔重用益州本地人,更是對他們優待有加!可現在換來了什麼?他們這些人的眼中還是隻有利益!
失望透頂的劉緯,麵沉似水,沉吟不語,沒有任何的回應,公廳內一時間陷入了一片寂靜之中。
“主公,臣以為緯公子與任太守之隙,蓋因鹽井而起也……不如收為州府之管,免生煩擾……”眾人都不說話之際,成都縣令董和開口了。
董和字幼宰,本是荊州南郡人,後舉家西遷進入蜀地,頗受劉璋重用。他的兒子更出名,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到過的那個董允。建安五年時,董和時任成都縣令,因為成都是益州治所之處,所以他這個縣令,基本相當於後世朝代的開封府尹、順天府尹之類的職務,級彆不低。
董和的祖上,本是益州巴郡人士,但他自己出生於荊州,所以這個人,既不算是東州人,也不算益州本地人,一直以來,是個中間派。董和為人清廉節儉,政治態度也是比較客觀,從不攪進利益之爭,所以,他現在說話,無疑對劉璋來說是個重要的緩衝!
劉璋剛才雖然明白了矛盾的根源就是那口鹽井的利益衝突,但這話還不能由他來挑明,眼下,董和替他說出來了,還提出了個不錯的建議!
劉璋當然也清楚,這口鹽井如果能收歸州府所有,每年能獲得多大的收益!
益州之處,比較特殊,劉璋雖然身為州牧,但對下級各郡的控製力卻相對較弱,太守們不太聽從號令,對州府陽奉陰違,宛如一個個小的割據政權一般!
正因為此,州府每年能收上來的賦稅也極其稀少,而所需要支付的軍費和官員俸祿,以及州府正常運轉所需要的開支,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些年,劉璋也時常感覺捉襟見肘。
所以,董和的建議,讓劉璋心裡為之一動,如果有了鹽井的收益,將大大緩解州府財政的困境,另外,鹽井歸了州府統管,你們各大家士族,也就彆惦記了!
“幼宰所言甚是……”劉璋趕緊開口,肯定了董和的說法,但他還沒等做出決斷,又一人開口說話了。
“主公!鹽井,乃緯公子之功,江陽民眾之力也,驟然收之,恐傷主公愛民敬功之德也!”一直沒吭聲的費伯仁,終於說話了!
費伯仁,前文已經提過,就是井亭費老太公的侄子,也是蜀漢名相費禕的叔父。他現在提出異議,當然是考慮到鹽井裡有他們費氏家族的部分利益,所以才如此激動。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費伯仁還不太滿意劉緯的安排,覺得對費家利益有所傷害,但是隨著鹽井的開發和食鹽的銷售,費伯仁發現,即使分到百分之十的利益,對費家來說也是極大的一筆進項,比收田租還要劃算!因此,現在的費伯仁,其實跟劉緯是在一條船上!
前文提到,劉緯不惜與任秀翻臉,留有的後招,其實就是費伯仁!他與劉璋的關係非常親密,也是極受信任之人,他說一句話是非常有影響力的!
果然,費伯仁一句話,讓劉璋又猶豫起來,不吭聲了。剛才他也被鹽井的利益迷惑了心智,起了貪念,可現在一想,費伯仁所言有理,即使州府想從中取利,也不能太直接粗暴,他可不想被人貼上貪婪的標簽,壞了名聲。
不過,鹽井的開發,州府必須要參與這件事,劉璋是下定決心了,益州地麵上的寶藏,歸地方郡縣所有,還要他這個州牧做什麼?即使江陽縣令是自己的兒子,那也不行啊!
“伯仁以為,當何如之?”思忖再三,劉璋開口詢問費伯仁道。
“依朝廷法度,販賣者向州府購鹽引即可……”費伯仁想了想,拱手建議道。
費伯仁也是夠精的,他個人的職務正是州少府,主管州府財政,鹽鐵茶馬貿易,自然也是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內,如果江陽鹽井的食鹽販賣需要向州府購買鹽引,那也是他來經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